恢復能力在棒球運動員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持續高強度的體能需求下,若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恢復,在運動場上就更有優勢,訓練上也能接受更多的高強度體能訓練,想擁有更快速的恢復能力,就必須針對「有氧恢復」進行鍛鍊。
實務上我們會以「間歇」方式進行有氧恢復能力訓練,與以往「長跑」練體能的方式相當不同。間歇的好處在於,整體運動時間較短(2~4分鐘),運動員更有能力將訓練強度維持在高水準(最大心跳率的90%以上),也符合他們場上的節奏(有時動有時停),整體訓練量不會帶來太大負荷(3000公尺與900公尺相比)。
在鋭棒總教練 - 歐文的文章中(文章連結)有詳細介紹如何針對有氧恢復能力訓練,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在該選手結束整年度的比賽時(春季聯賽),有6個月的時間增強肌力&體能,此階段(4月)適合以增強「有氧恢復能力」作為開端,以利面對之後的高量訓練。
實務上的做法:
以4x4分鐘20公尺折返跑,間歇比1:1,一週三次,在測得訓練最大心跳率後,定出跑步距離,並記錄每次的運動心跳率、1分鐘、2分鐘恢復心跳率,為期6週。
結果:
1分鐘恢復心跳率 -35% ➝ -49%
2、3、4分鐘平均恢復心跳 92 ➝ 78
心跳率雖不是最精準的指標,但在實務使用上相當方便,且儀器價格不高、測量快速,再透過每次練習後的紀錄,可明確的掌握選手恢復能力是否進步。
從結果來看,在第三週就有明顯的差異,到了第六週下降幅度更大,選手也感受到恢復能力變好。在完成六週任務後,體能開始專注在短時間、高強度衝刺訓練,朝向「關鍵」的能量系統訓練 - 磷化物系統。
有氧訓練並非只有又長又慢的長跑,運動時間、跑步距離、心跳率,都是調整訓練強度的有效指標,強度練對了,才會進步。最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到何種「能力」才是真正對運動表現有助益,將能避免落入「看似有效,實則無效」的訓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