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亨」大概是少數跨世代的中職球迷,都非常熟悉的名字。最老的球迷,知道他是中職首位百勝締造者,且是早期職棒「四大天王」之一,中生代的球迷,知道他是統一「三代獅」王朝幕後的推手,新生代的球迷,則習慣搭配著他溫厚的嗓音看球。本文就將回到1990年代,謝長亨還是「四大天王」的時刻。
會說「少數跨世代的中職球迷都很熟悉」,是因為中職是一部「斷代史」,具體的斷法,大概就是1990-1996、1997-2003、2004-2009、2010到現在,大概可以分成四代。為什麼可以分這麼多代,你知我知,就是那些不能說的理由。謝長亨能從1990年代開始,過了三十幾年,還一直被球迷認識,實在非常不容易。
延伸閱讀:最後的夏草-回憶「阿草」謝長亨。
那個年代的選手,基本都有一個響亮的外號:「金臂人」黃平洋、「飛刀手」陳義信、「火車」涂鴻欽,洋將也不例外,「黑將軍」史東、「速球王」瑞奇,「快槍俠」克力士。就只有謝長亨的綽號,非常地「平易近人」:如標題的「棒球紳士」、「阿草」。
或許是一個低調的人,就會引來低調的外號。而這樣低調的外號,也跟他的生涯相互映襯,他的生涯不同於其他大投手,至少在生涯巔峰期,以當時的狀況而言,可以說被保護地很好。拿他跟其他三位天王比較就知道:
| 謝長亨 | 涂鴻欽 | 黃平洋 | 陳義信 |
場均局數 | 7.23 | 7.05 | 8.17 | 8.23 |
場均投球數 | 103.08 | 100.55 | 119.27 | 114.45 |
單場超過120球比例 | 37.50% | 18.18% | 51.06% | 42.67% |
這張表格只取1990-93年,他們擔任「先發」時的資料,1994以後,涂鴻欽跟黃平洋就再也沒有在中職穩定出賽。而會取單場超過120球,主要是各種研究顯示,超過120球投手手臂會有顯著的受傷風險。
一望即知,除去很可能業餘時代手臂就已經出事的涂鴻欽,謝長亨真的是被保護得很好。當然以現代觀點而言,這還是不可思議的數字,但以當時「先發即完投」的觀念來說,已經很好了。
而陳義信不愧是吃過橡膠果實的男人,如此操勞竟還可以投到37歲才因球隊的財務緊縮政策退役。至於黃平洋,這種數字已經讓人不知道該說「操成這樣果然爆炸」,還是「不愧是金臂人,能操成這樣才爆炸」。考慮到他1991跟92年的三振率,顯著低於90跟93年,或許答案是前者吧。
說回謝長亨,他能受到這樣的保護,或許一部份也跟「他始終不是隊上的第一號投手」有關係。我們可以再看另一張表,這張表是1991-96年,也就是謝長亨出賽最穩定的年份,統一隊上投手投球局數前三名:
1991 | 謝長亨(196.1) | 瑞奇(174.2) | 郭進興(136.1) |
1992 | 杜福明(162.0) | 郭進興(137.2) | 瑞奇(136.0) |
1993 | 王漢(241.2) | 謝長亨(194.2) | 阿Q(123.1) |
1994 | 王漢(225.1) | 謝長亨(179.2) | 郭進興(167.1) |
1995 | 王漢(220.0) | 郭進興(210.1) | 謝長亨(179.2) |
1996 | 郭進興(185.1) | 吳俊良(177.0) | 謝長亨(149.1) |
除了1991年外,可以說他沒有任何一年,是隊上的王牌,甚至1992年連前三名都排不上。雖然說一個百勝級的大投手,總是排不上隊上王牌實在有點讓人哀傷,但也間接保護了他的手臂,讓他可以一路投到2001年,拿下生涯百勝後才引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