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體育署在5月16號時提出「輔導運動選手從事半導體產業人才培訓先導實施計畫」,目的是為了落實政府照顧優秀退役運動選手之政策,以國家代表隊選手優先報名為原則,透過先聘後訓方式,協助選手完成基礎訓練及進階訓練,至參與本計畫之科技公司擔任初級工程師。
這個計畫甚至還強調,是配合蔡英文總統先前所強調的,應重視我國菁英選手的全人教育培訓,包括對體育以外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健全選手退役後的職涯輔導及照顧,應讓體育專業者投入社區、企業或機關,以延續運動選手的職業生涯。
計畫立意良善,反對聲音為何?
但此計畫一提出就立刻有體育圈人士提出質疑,包含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徐正賢、中廣資深體育記者陳楷等人跳出來回應,認為這樣的做法浪費人才,高職畢業即可應徵,為何要限定是國家隊選手才能應徵?政府在輔導運動員的同時,應該要多注意選手內心尊嚴和感受。主播陳楷也認為,體育圈真正需要協助的,是那些付出寶貴青春揮灑汗水卻因為天賦條件有限而擔心兩頭落空的邊緣人,才是政府應該認真幫助輔導的對象。甚至還有PTT實業坊鄉民回應,缺工的不只半導體,台鐵人員、水電工地都缺人,為什麼不輔導?運動員要輔導,那音樂美術軍人要不要輔導呢?台灣之光為台爭光就是要去做半導體呀!成為半導體國家隊確實很台灣。
這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多年前在輔導選手就業的政府壓力下,一些國家政府部門直接用應徵條件綁定國手,例如2019年中央銀行工友職缺必須曾代表國家參加過奧運,月薪2萬3600至2萬5千元,雖然央行澄清是提供就業機會給退役國手,但美其名是照顧體育選手,卻凸顯對體育選手的不尊重。但是,為何政府的美意卻往往被誤解或目標落空?我們如何改善現有的體育教育體系,以促進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和有效的生涯規劃呢?
這個星期我們邀請到,台北市職棒工會副主任焦佳弘跟我們一起,在線上從半導體人才培訓計畫,來談談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對此我們想要先來理性討論以下問題:
討論一、為什麼體育署會提議讓退役運動員轉入半導體產業?他們希望解決什麼問題?這樣的轉職對於運動員來說是一種機會還是一種壓力?
體育局提議讓退役運動員轉入半導體產業的行動,可能是基於以下幾個考慮:
1.解決運動員退役後的生涯問題:許多運動員在退役後,尤其是在達到極高成就的專業運動員,可能面臨生涯規劃的困難。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訓練和比賽中,可能忽視了其他職業技能的培養。將他們轉入其他產業,如半導體產業,可以提供他們新的職業道路。
2.運動員具備的特殊素質:運動員通常具備一些特殊的素質,如團隊合作、負責任、抗壓性、高度自我管理和紀律,這些素質在半導體等高壓力、需要長時間專注度的工作場所中可能具有價值。
3.提升運動員的社會地位:透過轉型至其他產業,尤其是經濟高度發展且具有高度專業技術的半導體產業,這能有助於提升運動員的社會地位與收入水平,並改變社會對運動員的固有印象。
但是台北市職棒工會副主任焦佳弘分享道:
「我們有沒有好好思考過,退役運動員到底是缺工作?缺好的或賺錢的工作?還是缺他們想要的工作?」
一個產業如果夠健康,應該產業中的人可以反映出他存在的價值,為什麼我們不能把運動產業環境打造好,提供選手有更好的生涯可能,而是要由體育署提供輔導呢?
至於這樣的「輔導」做法對選手是機會還是壓力,取決於運動員的個體狀況和他們如何看待這一項轉變。對於那些對科技或工程領域有興趣的運動員,這可能是一個獨特的機會,然而,對於那些沒有相關背景或興趣的運動員,這可能變成另一種壓力,因為他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我們認為,改變一個人的認知最難,但直接用一個計劃來申請,大鍋炒卻希望找到合適的人才,有點太過於輕忽人才市場,同時這樣的方案又都只是短期計畫,豈不是要天時地利人和,剛好畢業剛好要轉職又剛好要對半導體有熱情剛好看到這個計畫還剛好是國手,才會有機會入職?這樣到底是計畫在服務選手?還是選手在成就這項計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