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7月,是北美四大職業運動的選秀季,如救世主般拯救爐主球隊的即戰力新秀,總會引起球迷與媒體追捧。但不同於其他三項職業,MLB的新秀大多得花上2-4年不等的養成時間,所謂的即戰力,也還是需要1年左右的養成時間,是否能真正成為建隊基石,還得看球隊後續養成結果。

MLB的選秀簽約金是依球隊持有順位,給予總額度限制,有時能看到球隊在前段跳選新秀省錢,以此等到後段輪次簽約高中大物。整體而言,相較其他三大職業聯盟,能選20輪的MLB,須具備最龐大的球探團隊,選秀策略也是最複雜的。
但仍有些球隊在過去十年中,靠著獨具慧眼的選人,加上後天完善的養成體系,屢屢成為選秀大贏家。本文將回顧過去十年的選秀,參考目前選手生涯累積的WAR值,並對照同屆選手,判斷哪隻球隊是當屆的選的最好的球隊。
2013 最大贏家:洋基
2013年選秀是相當厚實的一年,目前共有13名選手入選過明星賽,且產出了4位新人王。包含該屆榜眼、當時最強大學打者—2015國聯新人王Kris Bryant、21歲卻有超齡表現—2017國聯新人王Cody Belinger、釀酒人終結者—2020國聯新人王Devin Williams、以及現在已成為該屆最強選手—2017美聯新人王Aaron Judge。
早在大學時期,這位2022年的美聯MVP就展現了自己超齡的Power,雖然在大三賽季才首度敲出雙位數的全壘打,不過6呎7的身材,還是讓各球探充滿遐想。人才濟濟的2013,一輪有「老大」Bryant、Tim Anderson、Austin Meadows等大物新人,硬是將這位6呎7的巨漢擠到了一輪末,幾乎所有球隊都錯過了Aaron Judge,甚至包括洋基自己。

法官大人並不是洋基當年的首選,洋基在第26順位選擇了Eric Jagielo,一位來自Norte Dame大學的三壘手。值得慶幸的是,一直到第31順位,Judge的名字都還沒出現在選秀榜上,下一個順位是前一年Nick Swisher與印地安人簽約,洋基拿到的第一輪補償選秀權,這次洋基沒有再錯過,將10年後的紐約隊長納入麾下。
洋基當年第36輪,挑走了名不見經傳的高中生,這位出生在古巴,球速不快的年輕人,是洋基當年選秀的備案。但因為選秀接近尾聲時,其他洋基想要的選手被挑走了,才有機會讓他在倒數第四輪中選。

而這位選手的生涯前期,也沒有甚麼特別出色的成績,2017年球季結束後離開洋基,直到2021年才回歸,搖身一變成為洋基迷口中的「Nasty Nestor」,至於Cortes如何谷底反彈,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延伸閱讀
2014 最大贏家:費城人
2014年的投手大物相當豐富,撇開未能簽約的狀元Brady Aiken不談,Carlos Rodón、Aaron Nola、Kyle Freeland都是該屆前十順位的選手,也各自成為球隊長期倚重的先發要角。
這屆的優質投手不只存在第一輪,後段輪次也出現不少明星等級的投手,第十輪的Jordan Romano、十一輪的 Brandon Woodruff、John Means都是曾入選明星賽的投手,這屆投手深度可見一班。
不過這屆選手,目前生涯累積最高WAR值的球員並非投手,而是在第一輪第13順位被教士挑中的Trea Turner。可惜的是,教士並沒有嚐到太多選中Turner的甜頭,因為同年12月教士在換來Wil Myers的三方交易中,把Turner當作籌碼換給了國民。

而在一眾投手大物中,發展最好的,當屬費城王牌Aaron Nola。目前生涯累積30.9的WAR值,遠超過該屆排名第二的投手Carlos Rodón的18.1。雖然僅入選過一次明星賽,但Aaron Nola的健康程度是其他投手無可比擬的,自2017年起,撇除受疫情影響的縮水賽季,每年穩定吃下超過160局以上的局數。

隨著年紀增長Aaron Nola的控球有越來越好的跡象,近兩年的BB9都控制在2以下,去年整季的Whip值更是連1都不到。季後賽與Zack Wheeler兩張費城王牌,率隊殺入世界大賽,雖然最終煞羽而歸,不過能有亞軍的佳績,Aaron Nola絕對功不可沒。今年球季結束後,Nola將成為自由球員,就看費城人是否有足夠誠意,將這位2014梯的最強投手留在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