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練肌力✕抗老化鍛鍊全書:重訓✕飲食,12週有效訓練,人人都能練出精實、自信、好體力》
麥克·馬修斯(Michael Matthews) 著;王啟安 譯 / 采實文化出版
(以下節錄自本書 p.72-79)
在這個人人追求速效的時代,我們必須明白的是,最困難的方法往往是最簡單的方法。—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幾千年來,精壯且線條明顯的運動員身材,一直是標準身材的代名詞,這種體態始於古代英雄與神明的形象,至今仍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但是在現在這個肥胖率超過 35%(而且持續上升)的美國,要達到這種體態似乎已成為年輕人或天選之人的專利,或至少具備多數人都難以達到的知識與紀律,更要付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犧牲。
但情況其實並非如此。要知道如何達到最佳的體態其實很簡單,因為本書將提供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而且你也不需要太有上進心,也完全不需要自我否定,就能達到你的目標。
但在你開始之前,必須先拋棄各種增肌減脂的迷思,才能真正學習如何達到並維持終生健康。解決掉這些迷思其實比想像中重要,因為你只需要學習廣大健身相關知識的一小部分,就能達到幾乎所有想達到的目標。只要你用正確的方式理解並應用本書提到的原則與方法,就算你對健身知識一無所知,也能一輩子維持理想的體態;但如果你選擇與正確的方法背道而馳,則再怎麼努力都很難達到目標。
首先要破除的迷思,就是認為要有非常複雜的方法才能練出好身材。舉例來說,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在 2020 年 1 月 30 日刊出一篇文章,標題是「減重比火箭科學更複雜」(Weight Loss IsHarder Than Rocket Science)。這篇文章的重點,就是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用在減重上的時候,情況會比數學運用在火箭科學上還複雜。很多人看了文章之後,就真的認為要成功減重非常困難。
他們這樣認為其實也很合理,畢竟他們自己和身邊許多人都嘗試過很多種方法,但都達不到理想的結果。但是,我要帶來一個好消息:人體代謝確實很複雜,減重也確實不簡單,但背後的科學卻非常容易理解,只是許多醫師和教練不一定真正明白而已。
許多專家太重視 BMI 上,就顯示他們搞錯重點了。BMI 的概念是這樣的:如果要知道一個人過重或過輕,就必須把身高納入考量,因為高的人自然會比矮的人更重。BMI 的計算方式是用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顯示了一個人體重與身高的關聯。
許多醫師都會用 BMI 來判斷病人的體重是否會影響健康,並用以下簡單的類別來區分 BMI 數值所代表的意義:
- 過輕:BMI 低於 18.5
- 正常:BMI 介於 18.5 至 24.9
- 過重:BMI 介於 25 至 29.9
- 肥胖:BMI 在 30 以上
如果你的 BMI 數值太高,醫生就會叫你要減重;而如果 BMI 數值太低,就必須增重。問題是,BMI 的目的其實是顯示一個群體的趨勢,從來不是判斷個人健康。也就是說,一群人的 BMI 很高或很低,可能代表這群人過重或過輕;但一個人的 BMI 很高或很低,不代表這個人過重或過輕。
舉例來說,我的體重是 197 磅,而且我有六塊肌;但我的 BMI是 25.29,代表我的體重過重,應該要減重才對;但很多 BMI 數值正常的人則有和肥胖者相同的問題(高膽固醇、高血糖等等)。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很簡單,BMI 沒有把身體組成(你身上有多少肌肉和脂肪)考量進去。這點很重要,因為會影響健康的並不是多出來的「體重」,而是多出來的「脂肪」。就算體重過重,但如果這些多出來的體重都是肌肉,反而還會對健康有益。
因此,我最希望讀者能夠做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不要再那麼在意體重,而是要多花點心思在身體組成。只要你的肌肉量和體脂肪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其實不太在乎你的體重。換句話說,我們很多人都說要「減重」,但其實我們真正要的是減脂,而且不要減到肌肉;而很多人所謂的「增重」,其實意思是要增肌,而且不要讓脂肪變多。這個概念對剛開始接觸肌力訓練的人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在開始訓練的 6 至 12 個月之間,可能會增加大量的肌肉,而他們雖然同時也可能減去大量脂肪,但體重很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