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的目的在於評估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例如最大肌力、60公尺衝刺、跳躍距離等。透過預先設立的任務,進行測驗並記錄成績,作為訓練計畫的基準。透過檢測,能夠把訓練或賽場上所需的能力「量化」,藉此觀察運動員是否朝向對的方向進步,就是 – 更有力、更快速、更強壯的身體。
棒球屬於爆發力型的項目,力量及速度&爆發力是關鍵能力,肌力體能檢測就必須針對以上能力設計。力量方面會以多關節大肌群最大肌力測驗;速度&爆發力則是以短距離衝刺秒數、跳躍距離&高度、上膊最大重量為依據。
這次測驗的項目有:
請繼續往下閱讀
60公尺衝刺、40公尺衝刺、30公尺衝刺、10-20Flying測試、立定跳遠、連續跳。
運動能力的檢測如能有科學儀器幫助,在準確性與紀錄上會更有效率。但在實務上,科學檢測儀器並未那麼普及,有定期為選手檢測運動能力的隊伍少之又少,更別說引進較昂貴的科學儀器。
沒有科學儀器就不能檢測嗎?
到不一定,這次檢測用到的器材只有:角錐、捲尺、手機。可說是隨手可得的器材,雖然在人工的測量下多少會有誤差,但回歸檢測的本質,就是留下紀錄,提供訓練計畫方向,及監控疲勞。現今的雲端技術非常便利,再利用簡單器材,就可以為運動員進行檢測&紀錄,有檢測的幫助下,整體訓練計畫將更完善。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心「為檢測而檢測」的陷阱。
新手、肌力程度差、未有訓練計畫的人,不需要頻繁的檢測。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還太「弱」,應以變「強壯」為首要,在有一定的肌力體能水準下,再加入定期的檢測,測得的成績才具有參考價值。過於頻繁的檢測,易將目標放在「提升檢測成績」而非「提升運動表現」。
檢測是眾多訓練工具中的一種,懂得使用它,比拿來當噱頭更重要。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