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董「感謝」裁判後,哨音真的比較吃香?看犯規數、罰球數
自家球隊打進冠軍戰,喜出望外的王文祥董事長在G1賽前帶動觀眾加油(雖然節奏不太好抓,但很可愛),還不忘感謝裁判整年來的辛勞,雙方都流露出真摯的笑容。
不過正是這個畫面,讓不少網友戲稱「這下裁判必須難辦了」,印象中較受哨音青睞的富邦可能無法受到更多「關照」,而且主場的國王也確實贏球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從數據上來看,Game1國王與富邦的罰球數差距不多(國王16罰12中、富邦15罰11中),犯規數國王還比富邦多了一次,因此國王實際上並沒有因為「王董的演講」而得利。另外,上半場國王累積10次犯規,但戴維斯、牧倫斯各自身背3犯,曼尼高也有2次犯規,算是有點危險的狀況。
正如球評所言,本場的尺度堪稱「雙方各打五十大板」,有著「野獸」林志傑走步後,隔沒多久「敏哥」楊敬敏也被吹走步的畫面,以及戴維斯與曾祥鈞爭球拉扯,經重播後決議「雙方犯規」的判例。比賽的轉捩點出現在第三節國王「18-6」的兇猛攻勢,進一步放大張宗憲、辛特力低命中率(兩人合計27投4中)帶來的傷害,賽後記者會許晉哲總教練、萊恩總教練都有提到這點。
Game 2國王的罰球次數足足比勇士多出13次,但很大部分源自富邦給予的身體碰撞較多、防守強度較高,再加上國王追分期間憑藉李愷諺、林書緯創造不少衝擊籃框的機會,因此得到更多罰球數。也許王董的「感謝」會成為YouTube上的經典剪輯,但相信聰明的你可以分辨事實是什麼了。
如何善用對位優勢?健康的曼尼高是個難解的bug
每當國王輸球,「第三洋將」議題就會再被搬出來討論,但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現在回顧季中的決策已無濟於事,體能調配固然是根本的問題,但教練團能減少「決定今晚要派誰上場」的煩惱,專注於任務分配,往好處想也是密集賽程的優勢。只要能降低隱形失誤、提升外線把握度,現在的國王不會因為「少一位洋將」而比較差--尤其是曼尼高的存在,絕對是左右戰局的關鍵。
我們無法把辛特力Game 1的低迷全歸功於曼尼高的防守,畢竟有很多球是「在他的認知中」可以搏得罰球,所以選擇「硬上」的勉強出手,但最後裁判沒給,累積下來便造就他在PLG生涯最不順遂的一晚。話雖如此,這一切的源頭,還是建立於「碰上曼尼高」這種等級的小洋將,他是難得能與辛特力旗鼓相當的對手,甚至還能在必要時「扛」一下大洋將、伺機抄截,讓許總決定變陣,直接透過「雙塔」消磨國王相對薄弱的禁區,並且讓周桂羽「捨命」貼身嚴防,間接證明曼尼高的影響力。
從結果來看,富邦Game 2的變陣是成功的,但他們在第一節吃了大虧,單節發生7次失誤,讓國王能透過外圍加壓防守直接轉換得分,光是曼尼高一人就抄截3次,少了辛特力在攻守兩端都是問題。比較可惜的是,接下來失誤連連的反而是國王,還陷入不小的得分荒,是比賽中段較為不利的關鍵。
沒有辛特力,如果不換上賴廷恩控球、周桂羽壓迫第一線,缺少的「洞」很難被填補;反過來說,國王也該利用這樣的契機,找到打點、干擾外線投籃的機會,像是憑藉曼尼高撕裂防線、林書緯與牧倫斯擋拆,就是很有效的攻擊模式,也才不會順著對手的意「慢節奏」被動挨打。能將速度、外線的優勢發揮到多少,避免身高、輪替的弱點過度暴露,將決定國王能否將戰況再次導回有利局面,接下來的客場必須至少搶下一勝才行。
鋒線缺乏大個子是個問題,果斷輪替、減少體能消耗才有機會勝出
如果不算進攻端跟不上的聶歐瑪,並且把「小球」陣容要扛到四號位的曼尼高算0.5個內線,那國王基本上是「3.5人次」在輪禁區的兩個位置,牧倫斯、蘇士軒與戴維斯負擔極高,缺一不可。
相對於國王,富邦夠粗、夠高的本土內線有至少三人可換,曾祥鈞、謝宗融、林孟學,這還不包括兩位洋將,已經可以代班「擋」內線的周桂羽、石博恩,用人海戰術都可以讓對手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