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季後賽表現的評價
季後賽遭遇尼克,騎士5戰中只取下1勝,4場敗績中有3場都被拉開差距,騎士得分領先時間總數為49分鐘──多半還出現在贏球的第2戰。有些球迷大失所望,認為騎士必定在陣容、教練、調度上有巨大的缺陷,甚至因此否定了季賽51勝的優秀成績。其實大可不必,首先,排除近年來越顯罕見的超級球星合意組團,能打進分區冠軍戰的強權全都循著「確定核心後,逐年圍繞著打磨角色球員」的途徑。騎士的核心球員不但有成長空間,最高齡的Mitchell也未滿27歲,有充裕的時間補足陣容。其次,對騎士這種年輕且積弱甚久的球隊,季後賽的重點在體驗,並非指戰果不重要,但那只是其次。關鍵在能從系列戰裡看出球隊的不足之處。
Bickerstaff總教練在季後賽戰場上的調度,跟麾下球員相似,顯得緊繃、不自在而且謹小慎微。不難理解Bickerstaff臨場變招遜於老經驗的Tom Thibodeau教練,但他對於自己隊伍在季賽中鍛鍊出的特色,抱持著不信任感,就頗令人費解。Bickerstaff不信任Okoro在先發位置打得比較舒適的事實,於是首席替補LeVert硬被塞進先發,Okoro只專職擔任Jalen Brunson防守者。他不信任Cedi Osman、Ricky Rubio、Raul Neto等人能在季後賽重要時刻做出正面貢獻,於是騎士本就稍弱的板凳被更具深度的尼克拖垮。除教練團外,騎士球員的精神武裝也遠遜於尼克。
實際上,在拼勁為主的hustle play與進攻端獲得的空檔投籃次數等數據上,騎士系列戰表現不下尼克。但紐約教練團對自身球隊的強/弱點知之甚詳,騎士防守下,尼克繳出季後賽參戰球隊最差命中率,但尼克不在乎,一直抓進攻籃板投到進就好。Allen季賽護框與抓籃板績效甚佳,尼克也不在乎,眾多肌肉棒子瘋狂卡位,Allen還要去幫忙對付Brunson,一場兩場還好,打個3-4場體力就耗竭了。尼克發現單純的收縮禁區,便能有效癱瘓騎士簡單的進攻套路。騎士場均得分比起季賽足足少18.1分,場均出手減少7次,防守籃板少13顆,失誤增加3次。Mitchell發現切入時禁區裡有4個尼克球員伺候他的頻率,「多到嚇人」。
季後賽的特色之一,是對手有好幾場、好多天的時間,針對球員的攻守弱點研擬策略。因此,即便季賽有順遂的打法,通常難以原樣照搬到季後賽。以騎士進入季後賽的主戰陣容,幾乎避免不了進攻端以少打多的劣勢。雖然Bickerstaff總教練嘗試把老資格射手Danny Green塞進輪值裡,系列戰前兩場之間也有小幅調整策略。不過,一昧追求封鎖Brunson而不改變的僵固戰略,加上進攻空間窄化的球員配置,在戰場上自非尼克的對手。騎士的休賽季有三個待辦任務
- 續約LeVert,或先簽後換交易適合的球員。
- 補進一位與雙塔輪值,並且有外圍投射火力的長人。
- 尋找合格的小前鋒,當你前後場配置明星或準球星,小前鋒用一般隊伍8-10人等級球員,對手是不會放過這個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