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牌」v.s「個人 IP」,差在哪?
擁有個人品牌,是指我們在單一領域中,具備知名度、影響力;但要被稱作個人 IP ,則需要更進一步,突破你既有的領域,把人們對你的信任、影響力,延伸到其他產業,為他人帶來名聲或收入,分享一個實際的例子。
米其林輪胎、南港輪胎兩者都是知名輪胎品牌,但你覺得哪一個更像 IP 呢?
今天的米其林,除了輪胎,還有米其林寶寶公仔、米其林衣服、米其林香水掉卡等延伸商品。試想:如果那批周邊衣服上,印的不是米其林,而是南港輪胎,還有多少人會那麼喜歡呢?
答案很顯然地會減少。
但這並非是南港輪胎的品質不夠好,只是我們會發現:有些品牌在跨出既有領域後,影響力仍然存在,有的卻不行。這就是品牌與 IP 的差別。
米其林的影響力,可以超出既有的輪胎產業,讓衣服廠商相信,當他的衣服印上了米其林的圖案,衣服的價值就會提高,也會有更多人喜歡這件衣服,因此他是一個 IP;反之,若南港輪胎不行,那麼他便只能稱作品牌。
把這個思考方式,套在自己身上也是通用的。如果你在你的專業領域上,是名優秀的醫生,但離開了你的領域後,你的影響力還可以幫助其他品牌,那麼你就是個人 IP。
而最厲害的個人 IP,是不管他做什麼,在任何領域上,你都會很想跟他合作。

IP被建立的重要性是什麼?網紅跟品牌IP有差嗎?
個人IP是要讓人能進一步知到個體的內部價值,包含「你是誰?」、「你有什麼特殊價值?」、「你的個人經歷有怎樣的故事性?」。
而網紅跟IP是兩個分開的概念。網紅代表的僅僅是在網路這個平台上很多人認識,也或許擁有大量粉絲而產生流量經濟,透過各種議題抓住大眾的眼球。但是IP卻是具有持續影響力的魅力體,對大眾的心智造成影響。
所以網紅是到眼睛,IP卻是進到心裡。舉最簡單的例子,網路上有許多搞笑網紅,大家看過以後笑笑可能隔天就忘了,又或者是那種帥哥美女型的IG網紅,每天PO一些風花雪月或者身材照,點讚人數上萬,但對他的喜愛僅止於外貌,但另一個中國知名IP《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也相當火紅,但是大家看他的影片是為了追求知識,也是拜倒於他的個人魅力,不只為了看他的臉而已,聽完他的音頻後,更會把他的知識理論內化到自己心中,甚至願意付費收看,買票進場聽他演講,這樣就是一個IP。

運動員一定要有個人IP嗎?在知名的球隊就會產生品牌IP嗎?
跟大家舉兩個例子,
(一)周思齊
因為職棒球員肖像權屬於球隊所有,周思齊成立個人品牌時另尋「專屬名詞」,這時PTT網友上對他的綽號「甩恩齋」雀屏中選,原本這只是網路上對他打不好時的諷刺語,周思齊卻反向操作,轉化為個人Logo之一,也跟公益結合回饋偏鄉,扶助更多想要打棒球的孩子。
(二)豹子腿方昶詠
本來是統一獅隊球員,但在職棒時期並無太多表現機會,遭到球團釋出之後轉經營YT平台,因為在影片當中的風格以及分享開始產生流量,進而成為受到許多人追蹤YT網紅。

為什麼運動員需要建立個人IP?許多運動員都會說,我加入了一支很棒的球隊自然就會被外界看到,何苦還要花時間去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IP呢?如同以上兩個例子,不論是主動或是被動,運動員需要意識到自己的選手生涯有限,如果有一天離開了隊伍,又沒持續經營個人品牌特色,過去的鎂光燈或是產業許多都會煙消霧散,到那時在後悔就已經來不及了,針對這個討論,何則文也提出他的看法。
他認為,運動員IP要去想的是,如何讓粉絲能脫離原來你附屬在球隊IP的框架下,超越理性從感性上去愛上你,甚至多付錢他也願意,昇華成一種信仰,而運動員要轉化成品牌IP的關鍵是什麼呢?第一個是需要寫出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故事,以及找到可以轉化成商業價值的轉換點,但這些經營都需要時間,因此運動員更需要提早去思考以及透過身邊的團隊一起發想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