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基與大都會兩支球隊的「地鐵大戰」(Subway Series),是大聯盟歷史上相當著名的對戰組合。之所以會以「地鐵大戰」聞名原因來自於這兩個分屬不同聯盟的球隊主場,剛好在紐約地鐵的不同線上,因此球迷可以搭乘地鐵去觀戰。
更不用說2000年洋基與大都會兩隊最終在世界大賽碰頭,兩支紐約球隊在例行賽以外的舞台正面對決,帶來的強度、張力與話題性更勝平時。
那如果原本的隊友成了地鐵大戰的對手呢?
在上上個十年與上個十年的前半,洋基後防有個讓自家人安心但對手絕望的存在,會伴隨著Enter Sandman的旋律上來關門。隨著MO年紀增長,洋基也開始尋找後Rivera時代的接班人,當時王建民正值生涯顛峰、洋基陣中也有幾名台灣球迷耳熟能詳的年輕投手新秀崛起,好比「休斯大帝」Phil Hughes、「總統」Ian Kennedy、「張伯倫」Joba Chamberlain以及球迷暱稱「蘿蔔」的David Robertson。
這幾名投手中,最後走上「純」後援投手之路而且真正在後援長期發光發熱的投手,就是Robertson了:Hughes生涯前期曾因先發表現不佳而放到牛棚,但後續仍長期以先發投手的身分出賽、Kennedy是生涯後期(34歲開始)從先發轉型為後援投手、Chamberlain轉型先發後實驗失敗,後續傷病找上了他而早早結束球涯、Robertson則是從生涯初登場迄今(美國時間6/9)的755場出賽中僅以假先發的身分出賽了一場,而且Robertson也有顆絕殺的卡特球,說他是Mo的接班人也不為過。
相較於其他幾名備受期待新人投手的不穩定,Robertson的穩定表現讓他在洋基牛棚中佔有一席之地,生涯第二年就跟著洋基在世界大賽奮戰,當年季後賽五場出賽主投5.1局防禦率是完美的0。而Robertson在經歷了2010年的小低潮後,隔年便投出生涯年並入選生涯迄今唯一一次的明星賽(當年Robertson在66.2局繳出ERA1.08以及ERA+399的成績,而且還剛好三振100人次),後續晉升為MO登板前的布局投手。
延伸閱讀
2014賽季,Robertson在Rivera退休後正式接下洋基終結者大位,雖然沒有Rivera那樣屠殺聯盟(該季Robertson的ERA+為125,而MO自1996年開始全職擔任後援投手沒有任何一年ERA+低於144、而且只有一年ERA超過3),但以一名29歲正往球技巔峰邁進的投手來說,這個終結者角色的起步相當不錯:更何況Rivera是歷史級的終結者,拿任何一名救援投手與他的成績比較說實在並不公平。

洋基在球季結束後並沒有留下Robertson,他也以四年46M的大約轉投白襪、並固定以終結者的角色出賽,直到2017年合約尚未結束之際與Todd Frazier、Tommy Kahnle被交易至洋基、同年在季後賽熱投八場,與Kahnle在季後賽幫助球隊守下一場場的勝利。
在洋基待了1.5季後,Robertson與經紀人Scott Leventhal解約、由他自己親自和球團談薪,接著在2019年以兩年23M的薪資投效費城人。遺憾的是,Robertson只幫費城人出賽了七場、2019年季中更是動了TJ手術讓他剩餘與下個賽季全部報銷。尋求東山再起的Robertson後續加入美國國家隊去打奧運並與光芒簽下小聯盟合約,上賽季則是以小熊簽下一年短約,而且在季中被交易回曾經被球迷視為「薪水小偷」的費城人,並跟著費城人一路挺進世界大賽。
今年轉投紐約另一隊的Robertson,加入曾效力洋基兩個賽季的Adam Ottavino、洋基自家培養的強力後援Dellin Betances的行列,成為近年待過洋基且後續披上大都會戰袍的後援好手之一。但對洋基迷而言,看見自家培養的Robertson與Betances穿上大都會球衣,這種感覺更為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