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職棒長久以來,由於中央聯盟有巨人和阪神兩支超人氣球隊,導致太平洋聯盟不論在人氣上或是能見度上都不如中央聯盟,也因此太平洋聯盟一直提出要和中央聯盟打交流賽的要求,但礙於轉播權利金的收入以及和巨人隊的對戰將減少,部份中央聯盟球隊遲遲不肯答應,直到1999年和2000球季的熱身賽期間舉辦「職業棒球三得利盃(サントリーカップ)」,利用假日的場次,每隊和不同聯盟的對手交手一次,用六場比賽的結果來排名(和局以0.5勝0.5敗計算),並選出優勝球隊、優勝聯盟、MVP、優秀選手等獎項。不過最後只進行了兩年即宣告中止,此為目前兩聯盟交流賽的前身。
2004年由於發生了職業棒球聯盟重組問題,除了近鐵和歐力士隊合併之外,不少球團面臨了經營危機,為了維持兩聯盟體制,避免太平洋聯盟消失,中央聯盟原本不願打交流賽的球隊釋出妥協的態度,最後和球員工會達成2005年將正式實施交流賽,同時也確定比賽場次,規劃每隊將與不同聯盟球隊各舉行兩組三連戰,主客各三場,全年度合計36場。和先前的三得利盃相比,最大的差異在於交流賽的成績,不論個人或是團隊,均列入例行賽計算(意即交流賽也是例行賽的一部份)。
2007年開始,兩聯盟同步導入聯盟季後賽制度(也就是後來的高潮系列賽),交流賽場次首度調整,從原來的36場縮減成隊與隊之間交手4場,全年每隊出賽24場(主客場各半),並在2012年全面導入預告先發制度。
由於每個對戰組合只有四場,在週六日都要安排比賽的前題下,往往星期五會被安排成移動日,雖然星期五是平日,但因為隔天放假,算是平日進場人數的高峰期,因此再度傳出檢討賽制之聲,2015年開始,交流賽再度降為每隊18場,隊與隊之間每年交手3場,以兩年為一個單位,每種對戰組合分別擔任一年主場、一年客場,同時為了營造聯盟對抗的氛圍,取消交流賽冠軍的頭銜,僅選出「獲勝聯盟」與「交流賽勝率最高球隊」,同時交流賽成績會影響到季末的選秀順位,不過到了2019年,再度回歸到12球團隊伍對抗迄今。
從交流戰歷史對戰紀錄看來,截至2023年為止,太平洋聯盟以1253勝領先中央聯盟的1122勝,看似中央聯盟因為輸太慘,所以才想要減少交流賽場次,但實際上看完說明就可發現其實沒有絕對的關係,首先是2007年第一次的減少場次,當時交流賽進行了2年,雖然太平洋聯盟連續拿下兩屆勝利,但兩年都分別只多贏央聯一場比賽,兩聯盟戰績並沒差太多,說央聯怕輸也太牽強,第二次減少場次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賽程不易安排的緣故。而且實際上聯盟排名順位還是依照球隊實際勝負場次為主,如果整個聯盟交流賽都打不好,對排名影響也有限。
整體而言,中央聯盟還是比較不想打交流賽,就如同文章一開始所提到,對央聯其他球隊來說,只要多打幾場交流賽,就會少了幾次和巨阪等人氣球隊交手的機會,直接影響到的就是票房以及轉播權利金的收入,尤其是後者,因為央聯球隊轉播權都是球團自行洽談,大多數球隊遭遇巨阪等人氣球隊時(尤其是巨人隊),權利金都是另外計算,甚至在門票價格也有所提升,而交流賽卻是降低和這些球團交手的機會,也因此即便和聯盟例行賽相比,交流賽雖然票房還是有優勢,但央聯部份球隊對此還是興趣缺缺,畢竟在職業運動中,賺錢與否還是老闆最看重的一部份,只是以整體的發展來講,交流戰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雖然交流賽算是例行賽的一部份,但還是會依照交流賽時期的戰績排名跟頒發個人獎,排名依照勝率高低而定,但因交流賽場次不多,容易出現戰績相同的局面,從2007年開始,如果有多支隊勝率相同,則必須依照下列條件比較排名。
2017年至2010年:
依照前一年的交流賽排名決定。
2011年迄今:
1. 勝場數
2. 若兩支球隊勝率相同,且比較相互戰績(三隊以上並列或兩隊同聯盟則無法比較)
3. TQB(得失分率差,每局平均得分-每局平均失分)
4. ER-TQB(責失分率差,每局平均對手責失-每局平均責失分)
5. 團隊打擊率
6. 前一年交流賽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