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姿勢有問題:200張手繪圖,詳解滑手機、跑步、久坐……各種姿勢怎會造成手麻、骨刺、膝痛、脊椎滑脫?怎麼修復?》
孫悅禮 著 / 大是文化出版
(以下節錄自本書 p.322-330)
跑步和走路最大的不同在於,身體有一瞬間會離開地面,起伏的奔跑相對於行走,膝關節感到的「平滑度」會大幅下降。平滑度較低時,會有更明顯踩到地的感覺,這種感覺就來自於地面對膝關節的反衝力。跑步姿勢、跑鞋設計以及體重大小,都和跑步時膝蓋所承受的反衝力有關。
怎麼在跑步中更妥善控制住這股反衝力,在這一節,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在跑步時保護膝關節。
跨大步、抬膝過高,都很傷膝蓋
作為常年堅持跑步的業餘選手,我試過各式各樣的跑步姿勢和出力方法,也曾經在跑步機上安裝攝影鏡頭,把自己的跑步動作拍下來,慢動作一幀幀重播來分析跑步姿勢的每一個細節。根據相關運動學和生物力學原理,結合自己實踐下來的感覺,我深刻體驗到:長跑不宜高抬腿和跨大步,很容易傷到膝蓋。
跑步盡量不要跨大步。跑步時身體應該略微前傾,這樣每一步的腳掌可以正好在身體重心正下方踩到地面,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如果步伐過大,腳跟會先和地面接觸,相對於足弓和腳掌,腳跟緩衝地面衝擊的能力較弱,這些衝擊還會順著小腿向上傳遞到膝關節,很容易引起膝關節後側肌腱韌帶受傷。
另外,跑步盡量不要抬膝過高。當膝蓋高高抬起時,小腿也會同時被提到相對較高的位置,不知不覺就容易步伐過大,跑步動作也會相應變得過大,身體重心起起伏伏,在每次接觸地面時,膝蓋受到的反衝力更大。
如果你是跑步新手,先不要太在乎配速,首先注意避免這兩個最不恰當的姿勢。
怎麼跑才正確? 看鞋底
正確的跑步姿勢應該是什麼樣?在跑步時,身體略微前傾,膝蓋應該始終處在較低的位置,作單擺運動。除了前側腿要避免抬膝過高、步伐過大之外,也需要注意身體後側,微微彎曲抬起膝蓋,讓後側腳後跟充分向上抬起。
跑步時,當前側腿的腳跟著地時,膝關節和腳踝其實還處在上半身重心前側,此時就有許多額外的負擔加在膝關節和腳踝上,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腳踝兩側和膝關節後側痠痛。
而且因為關節和韌帶缺少足夠的彈性,對於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腳跟很難做好緩衝,來自地面的衝擊就會直接向上傳遞到膝蓋。
為了保護好膝蓋,在著地和支撐階段,也需要讓膝蓋保持略微彎曲來緩衝。如果在膝關節在僵直的狀態下著地,地面對膝蓋帶來的衝擊會非常大,也非常容易引起膝關節後側損傷。
最後,跑步時盡量保持每次跨步時擺平腳面。因為腳面過度左右翻轉傾斜,會導致在著地時腳掌外側先著地,與此同時,地面的反衝力也會讓內側腳踝微微收緊。當沒有擺平的腳面傾斜著地時,膝關節外側會受到過多的地面反衝力,與此同時,一側腳踝承受了過多的體重,持續跑步容易疲勞甚至受傷(圖1、圖2及圖3)。
除了在跑步時用高速攝影機記錄下每一幀姿勢,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用來發現平時走路跑步習慣性的錯誤姿勢,即是仔細觀察鞋底的磨損。
透過觀察鞋底磨損程度,就能大致知道自己雙腳腳底是如何與路面接觸。常見的非正常磨損部位是在鞋底內側,顯示跑步行走時腳跟內側用力過度,當習慣腳跟著地的跑法時,從腳跟到前腳掌的力容易從腳底內側傳遞,反映出來的是腳部過度向內翻,鞋底內側磨損偏大。在這樣的跑步姿勢下,相應脛骨上的扭曲就會牽引膝蓋骨偏離中心,這也是腳跟著地跑法造成膝關節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圖4)。
四種跑得更穩的肌群鍛鍊
除了跑步時要注意姿勢之外,平時多加強下肢肌群的鍛鍊,跑步後確實伸展,都非常重要。
跑步需要加強的,主要是大腿後側肌群,尤其是臀部肌群,在長時間高強度跑步中尤其重要。常見的鍛鍊方法有靠牆深蹲、橋式等動作。
- 靠牆深蹲(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