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東大肌力學教授、骨科醫師及福岡軟銀鷹教練,寫給訓練者的科學化鍛鍊指南》
石井直方、柏口新二、高西文利 著;劉格安 譯 / 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以下節錄自本書 p.126-131)
-
保持挺胸的姿勢下放槓鈴,手腕與手肘維持在槓心正下方
保持挺胸的姿勢下放槓鈴,手腕與手肘維持在槓心正下方。槓鈴下放的軌跡是平緩的圓弧形。下放時,感覺有點類似拉弓射箭的動作。
初階者一般來說,手臂會比胸肌更快顯現效果,然後是肩膀。持續2至3 個月以後,等到那些肌群鍛鍊到一定的程度,才會開始感受到對胸肌的效果。同樣屬於多關節運動的深蹲,只要做全深蹲,就會瞬間感覺到對整條大腿與臀部的效果,但透過臥推,胸肌很難馬上產生效果,必須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發揮效果的感覺。
-
讓槓接觸到胸前最高的地方
如果想要刺激整個胸部,槓與胸口接觸的位置也很重要。基本上是胸前最高的地方,位置稍微高於乳頭。中、高階者配合體型或柔軟度等條件,微調到容易使力的位置。從側面來看,槓心、手腕及手肘應呈垂直的一直線。
-
保持挺胸的姿勢向上推
手腕與手肘保持在槓心的正下方,維持左右水平,肩膀的位置不動。保持挺胸的姿勢,沿著下放的軌跡回到原位。
- 呼吸─
若是初階者,一邊吸氣一邊下放,再一邊吐氣一邊上推。中、高階者以憋氣的方式進行。吸一口氣後立刻從架上撐起槓鈴,憋著氣將槓鈴移動到肩膀的正上方,就定位之後吐氣,再吸一大口氣。然後憋著氣下放槓鈴到胸口,上推之後吐氣,再迅速吸一大口氣。
- 速度─
初階者以上下各3 秒的速度進行,不必執著於重量。中、高階者約花「2 秒鐘」下放,再花「1 秒鐘」迅速上推。藉由一口氣用力往上推的方式,迅速擺脫障礙點。若利用槓鈴落下到胸口的反作用力,這種方法具有危險性,可能會造成胸骨疼痛。
- 重點:保持挺胸的姿勢。
- 注意事項 注意不要使槓鈴傾斜,手肘避免偏離槓心的正下方。
運動博士小專欄—臥推的注意事項
- 注意槓鈴的握法與拿法
「開始練臥推將近1 年的時間,好不容易可以舉起90 公斤,結果手腕卻痛了起來,沒有辦法支撐槓鈴。」肌力訓練中最容易投入的項目,就是臥推。練習3個月的時間,胸膛就會變厚,身體也會出現變化。一旦練出樂趣就會更加努力,並挑戰高重量。通常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手腕痛」的狀況,這是很多人的必經之路。
至於疼痛的原因是什麼,最常見的就是在腕骨與橈骨處形成的手腕關節發炎(腕關節炎)。由於強行做出手腕背屈的動作,使得關節組織出現微小損傷,為了修復損傷才會發炎。雖然休息3 週就會復原,但大家通常不會乖乖休息,有時還會出現三角纖維軟骨損傷或舟狀骨壞死的情形,因此假如靜養 3 週後依然會痛,請接受醫師的診療。
為什麼初階者容易發生手腕疼痛呢?那是因為槓軸的握法有問題。初階者會用掌心握住槓軸,高階者則是把槓軸放在基部的掌底上。從側面來看,初階者的手腕呈現角度很大的背屈,高階者的手腕則是豎直的狀態(見上圖)。豎直手腕對手腕造成的負擔較少,力量也比較容易傳遞出去。如果使用繃帶護腕,則可更輕易地豎直手腕。
- 注意下放槓鈴的方式
剛開始做臥推時,意識總是會集中在上推的動作。然而真正鍛鍊力量的時刻,是在下放槓鈴時。一旦下放的動作亂掉,即使是名人也無法推舉。臥推的「成敗關鍵在於下放」,下放的位置會因握距或身體柔軟度而異,但大致上都在左右乳頭連線的上下。
此外,雖然也有在胸口上反彈來順勢推舉的方式,但如果常用來推舉高重量,可能會導致胸骨柄的疲勞性骨折,治療上會很困難。一般的訓練以槓鈴點到胸口的程度即可。
- 臥推是全身的運動
如果看競技比賽中的臥推就能知道,這並不是上半身的運動而已,而是全身的運動。上背部雖然貼在椅面上,但軀幹大幅拱起,雙腳用力踏在地板上,所以才能推舉體重倍數以上的重量。有因腰痛而停止練習的高中生,選擇做臥推當作肌力訓練,但這種行為大錯特錯。這是必須等到腰部復原後,才能進行的訓練項目。如果無論如何都想做時,把整個背部貼在椅面上,屈膝並讓雙腳離地的姿勢可以減少負擔。不過由於腳沒有踏在地上,姿勢會比較不穩定,因此對初階者來說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