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指叉」是大谷翔平的成名球路,也是許多日本投手最拿手的武器,巨大的垂直位移讓打者只能望球興嘆,近年來在大聯盟也越來越常見。可是今年的大谷卻越來越少用這顆球路,使用率甚至不到10%,又我們知道大谷翔平本季投球成績相對掙扎,是否表示天使隊對投球的調整有所疑問呢?
註 : 本文數據統計截至7/20日
耀眼的打者,掙扎的投手
防禦率2.33、FIP 2.40,這是大谷翔平去年的投球成績,在全美聯僅次於藍鳥王牌Kevin Gausman,毫無疑問是賽揚等級的表現。很大的關鍵是將大聯盟現代魔球Sweeper使用量拉到最高,壓低位移不佳的四縫線被狙擊的機會,成功壓制了打者的表現。另外,大谷翔平與天使隊還新研發了伸卡球,為大谷的武器庫增添新彈藥。是以,可見這名活傳奇不是一步登天,而是透過不斷的調整來提升自己的成績。
然而到了今年,截至台灣時間7/20日,大谷翔平本季防禦率3.50, FIP3.98的表現遠遠不如上季亮眼,FIP更只能排名在全大聯盟第35名,與打擊端全壘打王的耀眼形成鮮明對比。難道今年的大谷因為經典賽而沒有好好調整嗎? 非也,實際上大谷今年還是進行了眾多調整,也跟上了時代潮流,但似乎存有一些值得斟酌之處。
消失的「惡魔指叉」
大谷翔平剛前往美國時,最為人所知並不是這幾年興起的Sweeper,而是許多日本投手都會的指叉球,即便往紅土上砸,打者還是會聽話的揮空,故稱「惡魔指叉」。在2018也就是大谷的新秀賽季,指叉的使用來到22.4%,與Sweeper不相上下,但往後指叉使用量年年下滑,去年就剩下11%,到了今年就只剩下6%,使用率甚至比伸卡球還低!那為何大谷會放棄指叉? 指叉的用量又被何者取代?

從四縫+ Splitter到Cutter+ Sweeper
如圖所見,今年最明顯的便是拉高伸卡與卡特球的使用比率,同時幾乎放棄了曲球。但指叉球主要是用來解決左打者的,因此要更細微的觀察對左打的配球調整。綜觀下圖中對左打的配球策略,可以看到主要變化出現在2021到2022年,2021時大谷主要是用四縫線+指叉來對決左打者,如同Gausman般的配球策略;但在2022年時,Sweeper轉而變成使用率次高者,指叉球屈居第三;來到今年更掉到第四名,使用率剩下8.7%,Sweeper成為使用率最高者,卡特則取代指叉成為第三。

又更深入的觀察大谷翔平在兩好球下攻擊打者的策略,畢竟指叉球主要是引誘球,Sweeper還能塞進好球帶,所以這樣觀察有其必要;然而即便在指叉球使用率下降的2022年,可見指叉球在兩好球後出現機率還不低,但到了2023年反而Sweeper用量也增加了。
當然,Sweeper可說是最夯的球種之一,筆者之前介紹的Mitch Keller也靠著一手強大的Sweeper成功破繭;但這種橫向位移巨大的球種,最大的問題往往是對戰相異慣用手的打者時效率會大大降低,對於變速球跟曲球威力普通的Keller來說,繼續使用Sweeper是不得不然,但大谷翔平明明有一顆成名更早的指叉球,那為何要放棄呢?
究竟誰有效?
又以上只是常理判斷,而且對戰相異打者效率會降低,只是說明對戰異同慣用手打者存在差異,不見得表示指叉球效果更好,也不見得能直接適用在大谷身上。因此筆者鎖定2021年以來,大聯盟中所有與大谷平均速度相近的Sweeper (83-84英哩)、指叉(88-89英哩)進行比較,透過WOBA看看究竟何者對戰左打更有效率。最終結果,WOBA僅0.243的指叉表現比0.304的Sweeper優秀,當然,這樣的研究存在疏漏,但還是能指出大谷今年調整的利弊值得討論。
註 : 筆者本欲鎖定位移量,但大谷Sweeper位移太特殊,所以得到的樣本數實在太小,故最終僅鎖定速度。
▲大谷近期掙扎的投球表現
越來越偏向側投
至於大谷進行調整的原因,筆者推測有二 : 其一是大谷翔平放球點越來越低,今年來到生涯最低的5.71feet,整體有越來越傾向側投的趨勢。是以自然會增加球路的側旋,導致垂直位移減少,水平位移則增加,因此看到本季大谷的指叉球與Sweeper的水平位移都增加了。如此一來,單就球威層次,面對右打者是游刃有餘,畢竟Sweeper更Sweep,水平位移來到16吋以上了。但對指叉球來說垂直位移反而減少,對左打則有損球威;其二,則是卡特的增加,但此點與前者可在同一脈絡下討論。因為卡特理論上是"Platoon Neutral" 的存在,較不會有被相異慣用手打者攻擊的劣勢,所以大谷選擇拉高卡特球使用比率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卡特球垂直位移不小,所以較難與指叉球搭配,反而跟Sweeper是天作之合,因此卡特+Sweeper的組合便越來越常見,而這也與Keller相同。
fb - 吳稷翟
大谷的合約年未來會是難題之一了,現在只能好好專心打擊,不管未來續留天使與否,這個也考驗球團老闆的決定怎麼去規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