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肌肉適能與能量代謝訓練的重要性
肌肉適能分為肌耐力 (包含肌耐力與肌肥大)、肌力與爆發力;而能量代謝訓練的目的則是刺激有氧代謝系統與無氧代謝系統。肌肉適能較耳熟能詳,故筆者想再針對能量代謝系統做進一步說明。多數運動均會同時啟動三種能量代謝系統,包含:
一、ATP-PC系統:運動時間在10秒內,屬於無氧代謝系統。
二、醣效解系統:運動時間在2分鐘內,又稱乳酸系統,屬於無氧代謝系統。
三、有氧系統:運動時間大於2分鐘。
根據各項運動的特性,三種能量代謝系統也會呈現不同的參與比例。
貳、我們只需要針對比例高的能量代謝系統進行訓練就可以了嗎?
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訓練有氧系統除了能提升有氧能力外,對於我們的恢復能力也能有正面的影響。無氧系統除了在高強度運動的佔比高之外,對於人體持續高強度或長時間運動的能力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子。
舉例而言,舉重運動的無氧系統佔比最高,不過有適切地刺激有氧系統對於每次舉槓間隔中的恢復有所助益。當然,以肌力與爆發力為主的運動項目仍不建議執行過多有氧訓練,以免對肌力與爆發力帶來負面影響。此外,馬拉松運動的有氧系統佔比最高,不過在邁向終點之際仍會有加速衝刺的需求,所以耐乳酸能力 (維持高強度運動的能力)、肌力與爆發力的展現就會是很關鍵的重點,而這都屬於無氧系統的範疇。最後,以足球等間歇性項目為例,有氧系統與無氧系統的參與比例較為接近,所以在比賽中同時展現恢復能力 (有氧系統)、耐乳酸能力、肌力與爆發力 (無氧系統) 就會是比較重要的決勝關鍵。
由此可知,能量代謝系統訓練對於每個運動項目都很重要,不過仍須根據各項運動的屬性,安排不同的訓練比例。當然,週期化訓練的概念也是相同的,每個分期都有不同的目標,所以在各項訓練的比例上會有不同的分配。例如在恢復期 (季後期) 以有氧系統為主;在比賽準備期 (季前期) 則開始提高無氧系統的比例。每個分期的規劃建議將在表1呈現:
| 週期 | 最少持續時間 | 肌肉適能發展原則 | 能量代謝系統訓練原則 |
季後期 post season | 恢復期 | 1 ~ 2週 (< 4週) |
| |
季外期 off-season | 基本訓練期 | 10 ~ 12週 |
|
|
季前期 pre-season | 比賽準備期 | 6 ~ 8週 |
|
|
季中期 in-season | 比賽前期 | 4 ~ 5週 |
|
|
比賽期 | 2 ~ 4週 | 整體減少訓練量以增加恢復時間。主要著重於比賽,次要維持爆發力、爆發耐力與速度。 | 整體減少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比例至上階段的50%。主要著重於比賽與恢復,次要維持高強度間歇與最高強度間歇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