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老年人口不斷攀升,根據國發會推測,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預估在 2025 年超過 20%,更不用說到 2034 年,全台灣預估 50 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一半,也就是每兩位就會有一位年齡超過 50 歲,如何讓「壯世代」持續在社會發揮價值,突破過去退休即養老的觀念,已經成為人口發展不可逃避的重大議題。對此,政府也積極響應 WTO 的 「健康老化政策」,推動「促進國民健康計畫」,鼓勵民眾養成 運動休閒與健康的生活習慣,以降低未來老年疾病發生率與減 少醫療支出。
而 2025 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將在 5 月 17 日至 30 日舉行,2024 年 2 月起度報名作業,也將展開系列的暖身活動,包括運動訓練營及體驗營等,加深民眾對賽會的認識。本屆世壯運將開放三十歲以上的運動員報名參加,將在66座場館競技,並涵蓋35種運動項目,運動對健康的好處多多,2025 年同時是台灣超高齡社會開始的第一年,這次的世壯運可以說意義非凡透過這次對 2025 雙北世壯運的大力響應,預期將有更多壯世代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養成運動健身習慣,紮穩樂活的根基。這個星期我們特別邀請到東海大學高齡健康與運動科學學程系主任吳旻寰來到「圓桌體育大會」跟我們分享討論,超高齡化社會來臨,「不老」與「壯世代」體育參與,該如何推動呢?
目前我國對超高齡社會對策是什麼?要如何突破過往以長照、照顧病老為主體的高齡政策框架?
大家聽到老人服務,就會覺得一定是老病、貧窮、弱勢的老人,才需要政府挹注資源在他們身上。早期的高齡政策大多是「殘補式」的社會福利(當家庭、市場功能失靈後,由國家社會福利政策介入扶助弱勢者),專注於服務病老、孤老、貧老。但是在超高齡社會,一個人從65歲到離世,還有將近20年的時間。65歲以上的人口當中,有臥床老人,也有健康老人。高齡政策不能只是將慈善、扶助弱勢的概念一體適用所有人。我們應該開始重視「預防照顧」,協助健康長者好好變老。
東海大學高齡健康與運動科學學程系主任吳旻寰分享,我國的長照政策經歷長照1.0到2.0未來甚至要邁向3.0,核心價值就是強調事先的預防勝於狀況發生後的修補,因為在國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當長輩衰老到疾病發生甚至產生照顧、社會問題,都將造成社會支持系統更沈重的負荷,也因此在目前長照2.0的規劃中,社區關懷據點成為一大主力,目的就是希望公私協力,在鄰里間就近服務,把可能正在衰退的長輩找出來,長照2.0與1.0最大的差別,除了擴增服務範圍外,就是將各自分立的照護服務,有系統的組建成相對完善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並透過層級分佈規劃,將各式單位提供的服務由小到大串連,分成A、B、C三個等級,方便民眾在各鄉鎮區公所就能找到需要的幫助,精準針對需要提早提供相對應資源,而未來進到長照3.0,更強調的將會是如何讓長輩有更好的身體狀態,在原來長照2.0的基礎上持續升級,比如運用大數據以及更科學化的方式(例如高齡健身房)提升自己的健康,而這次2025世壯運可能就會是一個很好推廣觀念的機會。
世壯運鼓勵熟齡民眾一起來參與,國內目前針對樂齡運動有哪些資源?還有什麼發展空間?
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據點內包含辦理運動課程,推動長者休閒運動風氣,預防及演緩失能並促進健康老化。以台北市為例,社會局持續佈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讓長者可就近到據點參加健康課程,並透過共餐增加社會互動,目前一共佈建了498處據點,而據點就像是長者接收相關健康,或安全等資訊的平台,衛生局的健康服務中心和社區營養推廣中心都會與據點合作,透過課程或活動來推廣長者均衡健康飲食,以及日常保健。另外體育局辦理的樂齡運動巡迴指導團,也與據點合作,由體育局補助專業師資,到據點帶領長者中高齡體適能運動,增強長者肺活量、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