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炎炎夏日危機多 — 提升存活率的實用急救筆記

陽光、沙灘、戀愛、比基尼是夏天的關鍵字。對於運動員而言,還少不了的就是集訓,是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的好機會。然而,夏日戲水約會出遊或是密集的基礎訓練,仍有極高的危險性。在筆者參與了初級緊急醫療救護員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EMT-1) 研習後,不僅受益匪淺,對緊急救護的興趣也提高了,故將部分學習內容整理成筆記作為紀錄。這是一門專業課程,因此專業人員閱讀時可能會比較有共鳴,不過為使分享內容更貼近生活,本文將以夏日常見急症為例,結合在研習中所學的知識與技術與自身經驗進行分享。

壹、緊急救護的重要性

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每年6月與7月是「戲水事故」高峰,平均每年有超過20人喪命,以社會人士為大宗;另外,中暑發生率提高,其致死率可能高達50 %。因此,以生命之鏈 (圖1) 的角度可見,前三步驟幾乎決定了患者的命運,由此可看出目擊者與第一線接觸人員的重要性。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1 生命之鏈。

 

貳、熱中暑與溺水的常見症狀

「熱中暑」是由於嚴重脫水與體內溫度調節失衡,使腦部的溫度調節中心失去功能的狀況。常見症狀為意識不清、體溫快速上升但無法流汗 (可能在15分鐘內體溫升高至40 ℃ 以上)、皮膚乾燥發紅、呼吸心跳過快、低血壓、昏迷、抽筋、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神智混亂與定向力變差等等,致死率極高。

溺水的常見症狀為難以呼吸或無法呼吸,造成缺氧之後導致患者腦部失去意識、心肌缺氧、心律不整與呼吸窘迫而死亡。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初步判斷患者狀況

熱中暑與溺水均屬危急個案,需要立即送醫。判斷危及個案的項目很多,筆者認為最容易判斷的指標如下:

一、急性意識不清:葛氏昏迷指數 (Glasgow coma scale, GCS) < 14。

二、每分鐘呼吸 > 29次或 < 10次。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每分鐘脈搏 > 150次或 < 50次。

四、微血管充填時間 > 2秒 (壓指甲床至呈白色,放開後甲床恢復為粉色的時間)。

五、體溫 > 41 ℃ 或 < 32 ℃。

六、溺水。

 

肆、第一步我們能做什麼?

熱中暑與溺水都屬於危及個案,需要立即送醫,所以首要急救步驟都是撥打119求救。

面對熱中暑,撥打急救電話的同時,必須盡快除去多餘衣物與降溫 (視狀況可將患者浸泡於冷水中)。急救人員抵達前,快速降溫是最優先且重要的。若患者是清醒狀態則以平躺,頭肩部墊高姿勢休息等待救援;若呼吸心跳正常但無意識則以復甦姿勢休息等待救援。

有研究指出溺水者 (非跳水者) 頸椎受傷的比例為0.009 %,因此若排除跳水或其他高能量撞擊等機轉,則以儘速恢復循環為主要任務。目擊溺水者時,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當溺水者被救上岸時,需要盡快暢通呼吸道並進行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以快速恢復循環並藉增加胸腔壓力將流入的水擠出。

熱中暑與溺水皆可能引起心肺同時停止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 的狀況,使得大腦缺氧。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指出,在大腦缺氧的狀況下,依靠庫存氧氣維持功能只能持續4 ~ 6分鐘,到10分鐘則會完全腦死。若在4 ~ 6分鐘內沒有進行急救,則每分鐘存活率將下降10 % ~ 20 %;反之,若介入急救則每分存活率將僅下降4 % ~ 6 %。因此,在遇到OHCA時,需要立即以CPR與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進行急救。

一、CPR的原理與要點

(一) 原理與功能:

CPR的胸外按壓並非直接按摩心臟,而是透過壓縮胸腔間接按壓心臟,使心臟血流被擠出以減少大腦的缺氧狀態。

 

(二) 流程:

1. 確認意識 (若對聲音與疼痛刺激皆無反應則從寬判斷為無意識)。

2. 尋求急救支援 (撥打119以及拿到AED)。

3. 快速目視評估呼吸是否正常以及有無脈搏 (過程不超過10秒)。

註:民眾版CPR不需要量脈搏。

4. 若同時沒有呼吸與脈搏則立即CPR (可搭配給氧器材進行)。

5. AED (在進行CPR的過程中就可盡快貼上AED)。

 

(三) 操作細節:

最完美的CPR僅能代替30 % 的心臟功能,因此需要非常有效率地執行以下急救步驟 (圖2與圖3):

1. CPR:

(1) 快快壓:100 ~ 120下/分 (王彩樺「保庇」節奏)。

(2) 用力壓:按壓深度需達到5 ~ 6公分 (盡全力壓)。

(3) 胸回彈:按壓後必須回到起始位置才能進行下一次按壓。

(4) 莫中斷:避免打斷CPR進行,造成血液流動停止。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