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華男籃-01》歷經一段時間整備與訓練後,中華男籃下半年賽事從成都世大運正式展開,首場於小組賽對上立陶宛,即便扛著身材劣勢,但年輕小將們的拚勁卻不減。上半場靠著林俊吉、朱雲豪的外線開火,追擊落後分數來到個位數,無奈對手將制空權牢牢掌握,更給予中華隊強大防守壓力,終場以70:100不敵並敗下陣來。
▼制空權盡失,立陶宛下半場獨走取勝
中華隊小組賽首戰面對歐陸強權立陶宛,首節前5分鐘就在禁區喪失大量籃板,且在張鎮衙、林正等鋒、內線球員逐步領到犯規下,分數不斷被拉開,到點時已有14分落後;第二節中後段靠著林俊吉的外線成功突圍並將比分趕上,半場結束前,游艾喆傳給邱子軒完成一記快攻上籃後,把差縮小進到雙位數以內。不過,中華隊在第三節陷入得分當機,還讓立陶宛傳出流暢的攻勢,把領先擴大到21分,即便第四節改變防守陣勢且獲得不少站上罰球線的機會,也是無力可回天,終場就以70:100吞下小組賽首敗。
立陶宛今天將登錄的12人都派上場,每個人都至少拿下5分,整場搶到49個籃板且獲得32次罰球機會,打起來可是順風順水;中華隊則以林俊吉的20分表現最佳,包辦全隊一半的三分進球數,上半場有朱雲豪及邱子軒輔佐,下半場輪到游艾喆和高錦瑋突破取分,4人各得8分的成績也還行,無奈內線劣勢過大而導致輸球局面。
▼積極度值得讚許,看見缺點仍待補強
這場立陶宛表現確實出色,人高手長具身材優勢,掌握整場比賽的制空權,籃板領先20個並搶下多達20個進攻籃板;此外,速度及敏捷性也不差,球整體流動與跑位思維都符合我們對歐陸球隊的印象,遠投近切都有發揮,默契好、戰術多樣且不流於單打,非常難以防守。進攻主軸明確,不斷切入及傳導尋找攻擊機會,良好跟進與卡位意識,而能掌握多次二波籃板的機會;防守就是不給禁區,完全跟緊持球者並迫使傳球,外線對位做得也不差,還有全場壓防與區域防守,讓中華隊即便能進攻得手,卻無法大量取分,將比賽節奏控在自己手上。
雖然中華隊最後輸掉的分數很多,但就整體磨合而言是有到中上水準,速度與外線投射特點也有打出來,跑轟體系執行得算是徹底。不過,陣容缺點是顯而易見,身高不足、對抗性不夠,讓防守跟籃板吃了不少虧,即便很努力推擠與卡位,球終究難以掌握下來;雖說如此,「積極度高」是這場能不被完全擊倒的關鍵,看得出來拚勁十足,也沒有害怕與對手做身體接觸,如此精神展現能使他們有好的成長空間。當然,藉由實際比賽對抗,才能看出更多中華隊問題在哪邊,以下筆者分享幾個觀察到的給大家。
。缺乏禁區切入能量,戰術過於單調
陣容名單開出來時,「切入突破能量不足」是可預見的弱項,受制於立陶宛的防守,球流於外線傳導很多,戰術變得單調,對手很容易預測球的走向,在時間被消磨殆盡下,就只能做不佳的出手選擇。這和陣容選擇有不小關聯,劉孟竹選擇讓張鎮衙、朱雲豪搭配林俊吉作為前期主體,確實分數提升得快,但在被踩住腳步並收球後,難以有其他應對;直到第四節,才讓邱子軒、游艾喆及高錦瑋等人做大量切入,運用韓杰諭及林正做籃底強攻。如果筆者沒記錯,中華隊是直到第三節才由林俊吉首次站上罰球線,但當時立陶宛已經有超過10次罰球機會,第四節罰球數量才慢慢上來,就能佐證此部分。
。變向攻擊能力不足,禁區球員功能單一化
這算是普遍年輕球員的問題,缺乏急停、變向攻擊能力,非慣用手運球突破較少,是立陶宛能踩住多數球員進攻腳步的關鍵,也是無法突破到禁區與戰術單調的主因。中華隊內線基本缺乏能自主進攻的能力,甚至不太能執行擋拆下滑,若鋒衛無法突破,去吸引防守並創造跟進、小球的機會,進攻面向就會單一;游艾喆可能會是關鍵,上半場穿針引線是很棒的,讓更多球員能碰到球,去干擾對方防守視線,即便因多走空傳而在下半場被對手識破,但的確得思考他和林俊吉在場的時間與搭配陣容,將組織與進攻做一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