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8/03

【亞洲籃球聯賽面面觀】日本籃球從分裂走向合併的故事(下):川淵三郎的改革與B聯盟的創立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當中提到,日本籃協因為整併兩聯盟的失敗,所以被FIBA宣告禁賽。日本籃球陷入一個無盡的尷尬深淵。特別FIBA針對此一禁賽是沒有設置時間的。意味著假如日本未達成FIBA要求改進的要求,將可能持續處於禁賽狀態。究竟日本籃球是如何改變這樣的窘境呢?就讓我們在下面好好說明。

作者:grant3324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當中提到,日本籃協因為整併兩聯盟的失敗,所以被FIBA宣告禁賽。日本籃球陷入一個無盡的尷尬深淵。特別FIBA針對此一禁賽是沒有設置時間表的。意味著假如日本未達成FIBA要求改進的要求,將可能持續處於禁賽狀態。究竟日本籃球是如何改變這樣的窘境呢?就讓我們在下面好好說明。

2014年11月底到12月:日本籃球遭禁賽,FIBA派人接管改革

宣布禁賽後,日本籃協立馬對外招開記者會,說明FIBA於是對日本籃協提出了三個面向的要求,包含「確立立日本籃協的治理地位」、「加強男子國家隊」、「取消雙聯賽並行」。儘管當時代理日本籃協的會長的丸尾提出目前整併的狀態已經到70%,距離整合並不遙遠。但當時媒體對於當下已經完全沒有執行能力的日本籃協多數不信任,因此認為日本籃球面臨空前的「困境」。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代打的日本蘭協會長丸尾臉色凝重地招開日本籃球被FIBA禁賽懲處的記者會

12月16日,當時的FIBA事務總長的Patrick Baumann來到日本,展現出強硬的態度,認為日本籃協本身已經過於「政治化」,因此要求成立一個特別的10人改革小組。有鑑於當時BJ聯盟對於日本籃協與其所屬的NBL已經不信任,因此最終在各方周旋下,只好找出德高望重的J聯盟前主席川淵三郎出面擔任改革小組的主席。

小組成員除了川淵三郎外,當時是FIBA中央委員會委員的Ingo Weiss也同時擔任主席。成員則包含日本奧運委員會的副會長青木剛、日本體育協會的專務理事岡崎助一,以及NBL與BJ聯盟兩邊的代表----琉球黃金國王的社長木村達郎與東芝川崎的籃球部長林親弘等共10人。而Patrick Baumann則是擔任觀察員的角色。

川淵三郎(中)與FIBA中央委員會委員的Ingo Weiss(左)同為改革小組的委員

2015年1月:川淵三郎魄力改革,整併後的B聯盟成立

大島和人的書中提到,川淵三郎當時雖然已經78歲,但其地位與身分重之外,對於改革的思路也非常靈活。由於沒有包袱的關係,短短3個月就將兩聯盟的整併問題搞定。當然當時各球團受到輿論壓力,反對整併的球團不敢輕易反對是能夠推行改革的主要因素,但是川淵能夠明確執行自己想要執行的路線,這點就確實很不簡單。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川淵三郎整併兩個聯盟的路線與制度,主要是以J聯盟的升降制度與在地化為核心。由於球隊數量較多,因此整體較接近BJ聯盟的制度。特別他以過去足球的成功經驗認定,想要將一個過去日本沒有那麼投入的運動逐步產業化,在地化與扎根化絕對是不能少的。因此他認為沒有需要走向球隊較少的菁英集中制,反而需要愈多的球隊投入所謂「職業」的市場當中,才是比較正確的路線。同時為了避免讓外人有某聯盟併吞某聯盟這樣的概念,所以一開始就規劃要成立一個完全新創的聯盟。於是「B聯盟」的概念就孕育而生。

日本足球聯盟(J聯盟)主要便是採取升降制度

當時BJ聯盟、NBL與NBDL(NBL的次級聯盟),一共有47支球隊,每支球隊的財力狀況不一,甚至有些BJ聯盟其實有嚴重虧損的營運危機。為了有效分級,並屏除那些經營不善的球隊,所以川淵要求每支球隊都必須提供球隊的營運財報,因而確立了未來B聯盟根據「球隊經營狀況」提供分級牌照的基準。

此外,川淵還期望球隊效仿J聯盟扎根在地。因此專屬於各球隊的在地主場,成為進入B聯盟的基本條件。球團也被迫必須學習與地方政府合作,以達到活化地方的效果。另外川淵也要求各球隊必須減少企業色彩,自此B聯盟的球隊名稱開始只保留地區名稱與球隊名稱,儘管球隊背後可能還是有主要的企業支撐,但不出現在隊名上,說明球隊不是該企業的附屬品,而是真正代表該地區的球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步對籃協進行改革,有效進行橫向整併

由於FIBA提出的三個條件當中,除了整併兩聯盟外,還必須提高日本籃協的控制力。因此川淵與FIBA也開始致力於日本籃協的改革,主要方向有兩個,第一個就是讓一直有派系鬥爭的籃球界退出日本籃協的組織當中。2015年4月8日在JBA理事會上,25名理事全體辭職,以負責接受制裁。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