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醫生告訴你!111道Q&A解析安全登山X戶外傷害應對》
木元康晴 著;黃智鈞 譯 / 創意市集出版
(以下節錄自本書 p.79-85)
Q:請問有預防扭傷的好方法嗎?
A:進行下半身為主的伸展運動吧。
主要是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關節是有活動範圍的,若日常生活中不常運動,關節不但會變得難以活動,活動範圍也會變得窄小。在這樣的情況下前往登山,只要稍有勉強的動作,關節超出活動範圍就會造成扭傷。因此,每天做一些伸展運動,擴展關節的活動範圍,便能增加預防扭傷的狀況。
首先,關鍵是軟化腳踝和腳全部的肌肉。接下來會以圖片的方式介紹推薦的伸展運動。另外,不僅是腳踝,有些小腿前側和小腿肚肌肉僵硬的人,也會因活動範圍狹窄而扭傷,請特別留意。
- 向前伸展。
如正座般的姿勢,膝蓋彎曲,腳趾著地,將重量放在腳大拇指上,和小腿前側一起拉伸,持續約二十秒。
- 腳背緊貼地面
向後伸展。重心放在非伸展側的膝蓋,伸展側的腳背緊貼地面。一旦膝蓋碰到地面立刻抬起,伸展約二十秒。雖然正座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但是腳踝僵硬的人突然正座會引起韌帶疼痛,因此先試試看這個方式吧。
想要了解自己身體的柔軟程度,可以藉由所謂的「亞洲蹲」作為基準。無法順利做到的話,一般認為柔軟度偏低。

- 腳後方伸展。
腳踝外側有跟腓韌帶,內側有三角韌帶,是得以進行細小移動的重要部位。因此,在不需要特別留意的場所,用拇指和中指捏著腳跟的稍上方,用另一隻手握住腳趾,使腳踝前後左右轉動伸展。
本篇重點:每天做伸展運動,擴展腳踝周圍關節的活動範圍很重要。曾扭傷的腳踝非常有可能再度扭傷,也有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Q:請教我預防腳踝扭傷的走路方式
A:了解自己走路的習慣很重要。
理想上觸地的腳應該呈現平足狀態,腳底與地面平行。以及該腳在承受體重時,腳、膝蓋和髖關節呈現一直線才是正常的狀態。
平常在山中行走時,檢查腳是否水平地與地面接觸。若一開始是從小指、拇指或是腳跟側著地,需要特別注意。另外,看著面腳著地時,檢查膝蓋的位置,若不是在髖關節和腳的連線上,無論是在內側還是外側,也要特別留意。
此外,許多案例是突然因某件事情不留神而扭傷腳,即使平常都小心翼翼,所以為了避免出乎意料的腳踝活動,仔細地觀察著陸地面也很重要,選擇水平而且盡量面積大的地方。若接觸的地面是樹根、鬆動石頭或碎石而可能會滑倒或跌倒,因此縮短步伐並且謹慎地前進吧。而如果因落葉或是草地而看不清楚地面也要特別留意,寧願麻煩地一步一步摸索,也不要盲目前進。
若能以前述方式控制腳部,由於腳踝不太可能往意料之外的方向移動或是做出不尋常的動作,加上能調整自己的步伐,將有助於預防扭傷。雖然維持專注有點困難,但是要養成雙眼注視著陸地面的習慣。
再者,許多扭傷的人都是因為轉身回應後方呼喚時扭到腳。突然轉身回應相當危險,所以要盡量避免大聲呼喊前面的人。也養成需要回頭時,必須先停下腳步再轉身的習慣吧。
本篇重點:留意用平足狀態移動,可以降低扭傷的可能性。
Q:有沒有東西可以預防扭傷復發?
A:推薦穿著高筒登山鞋。
穿著合腳的高筒登山鞋並且正確地繫鞋帶,加上鞋子本身硬度就有助於支撐腳踝的效果。使用鞋墊也是有效的,能讓鞋子更加合腳又能保持腳部平衡。
而使用運動貼布也有效果,我本身喜歡用肌能系的運動貼布(肌內效),它能夠支撐並且簡易地固定肌肉。不過為了達到正確的效果,必須依照肌能系貼布特定的貼紮方式,所以事前練習是必要的。
本篇重點:除了選用剛剛好合腳的高筒登山鞋,使用鞋墊與運動貼布也有效。
Q:請教我如何預防下半身(腳踝、膝蓋、腰部)出現狀況的步行方式
A:關鍵是步行的同時,能夠促進下半身的血液循環。
一般來說,登山時步伐小又動作小比較不會累。不過,一直保持小步伐移動的缺點是容易疲累。而動作變小則使新鮮血液難以流入腳和腰,疲勞物質等容易蓄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