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NBA總冠軍賽充滿驚奇,登上決賽的舞台的金塊與熱火,在季後賽開打前,都不被外界看好能夠走到這一步。
熱火從附加賽起步,首戰輸給老鷹後,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路過關斬將,成為史上第二支殺進總冠軍賽的老八球隊;金塊同樣逆風前行,打敗集結雙塔的灰狼、淘汰握有Kevin Durant和Devin Booker的太陽、橫掃LeBron James與Anthony Davis坐鎮的湖人,隊史首次晉級NBA決賽,便捧起冠軍金盃。
四十六載的臥薪嘗膽,終於奪下隊史首冠,在NBA歷史上,沒有其他球隊比金塊經歷更漫長的等待。
封王的頭號功臣Nikola Jokić也是一位非典型MVP。他是在2014年選秀會第二輪,才被金塊以第41順位挑中,值得玩味的是,當他被唱名時,選秀轉播正好被插播一段Taco Bell的廣告。如今Jokić成為史上首位選秀順位在樂透區以外,卻能夠囊括例行賽MVP與總冠軍賽MVP的球員。
上述無論是對戰組合還是FMVP得主,皆凸顯本屆總冠軍賽的不凡,而金塊與熱火的獨特經驗,也為聯盟生態帶來諸多啟示。本系列將透過三篇文章,解析金塊與熱火系列賽帶給籃壇的革命性衝擊。
前NBA火箭隊總管、現76人籃球事務總裁Daryl Morey,曾提出籃球版本魔球「Morey Ball」,改變近代籃球的發展,掀起小球革命,他透過數學計算,推崇大量外線出手與快節奏的進攻模式。以「死亡五小」作為致命殺器的勇士,8年4冠的卓越成就,更是將小球熱潮推向高峰。
大環境的轉變,導致過去長期作為時代霸主的中鋒式微。各隊為了提速,紛紛擺上更矮小的陣容,四小一大、五小的陣型屢見不鮮,後衛取代前鋒,前鋒則取代中鋒留在場上,長人的生存空間遭到壓縮。
正當大眾沉醉於觀賞性絕佳的小球所帶來的視覺饗宴,聯盟的趨勢似乎又正不知不覺轉變中。
今年季後賽入圍分區決賽的四支球隊,基本上都能夠擺出正規大前鋒搭配中鋒的先發陣容;堅持死亡五小的勇士面對國王、湖人強大的禁區陣容,幾無招架之力,最終止步第二輪;Jokić加冕為超過20年來首位主打中鋒的FMVP,前一位是2002年的Shaquille O'Neal;將時間拉得更長遠一些來觀察,近五年的例行賽MVP得主Giannis Antetokounmpo、Jokić和Joel Embiid,皆為四、五號位出身。
Jokić榮膺FMVP,猶如為長人同胞一吐怨氣。在可預期的未來內,正值當打之年的Antetokounmpo、Jokić和Embiid,應該也還會統治聯盟好一段時間。那麼,金塊奪冠象徵著小球時代沒落,長人即將復僻嗎?如果真是如此,為何包含Victor Wembanyama在內,今年選秀會上只有3名中鋒在首輪雀屏中選?
長人的重要性確實隨著Jokić和等人的崛起而受到重視,但不代表所有大個子都會跟著雞犬升天。畢竟NBA從來就不缺高大的球員,各隊渴望的是功能多元的長人。
Jokić之所以能夠主宰聯盟,並不單純仰賴超過210公分的身高,而是兼具投、切、傳的全方位能力,甚至是擁有後衛的技能包,能夠做到更細膩的反向跑開後門、touch pass、no looking pass、胯下傳球等,可以作為掩體,也可切換角色為handoff或Invert P&R的持球者。
從數據面檢視,Jokić例行賽場均24.5分、兩分球命中率67.5%,歷史上僅有上古神獸Wilt Chamberlain可以達標單季「場均20分、兩分球命中率67%」。而Jokić中距離命中率52.3%,在所有場均中距離出手至少1次的球員中,位居第三名,僅次於Kevin Durant與T.J. Warren。另外Jokić有57%的助攻轉換為隊友的上籃或灌籃,高居聯盟第一,遙遙領先第二名的Tyrese Haliburton(39%),足見Jokić一箭穿心的傳球能力。
Jokić不只能主宰禁區,甚至與正統後衛相比也毫不遜色,難怪在多年前就有人稱其為「身高近7呎的控球後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