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節目內容點選收聽方塊
〖 小人物的延伸閱讀 〗節目聽後感-霹靂鍵盤82 希望碰到挫折還有站起來的勇氣 feat 前旅泰球員 林胤軒 James
- 文:miles
- 圖:Google
「我知道那裏是籃球最好的國家,但我不因為這樣就覺得我應該要輸」
聽完這集,印證了「天道酬勤」這句成語,沒有過人的靜態天賦和運動能力,比起國內球員HBL到UBA到職籃聯盟的常規路線,野場出身的林胤軒,習慣奔放的球風,直到高中才接觸到「全場籃球」的觀念,乙組的他,在機緣巧合下,勇敢往美國挑戰,猶如「野草精神」的他,即便在教練不看好、被認為應該轉管理或教練而非球員、受到疫情影響而被迫中斷學業等等困境,卻不錯過任何一絲機會。
「要接受自己沒那麼好,其實需要一點勇氣」
台灣每年有多少HBL甲組乙組往上到UBA的球員,但又有多少球員跳脫既有的框架,如同近期小人物上籃的來賓Wendy,同樣也是因熱愛籃球,鼓起勇氣跳脫舒適圈前往美國,不僅體認到世界有多大,也在挫折中重新認識自己,並也因為這個「自由度極高」的環境,迫使他們要學習利用自由時間去增強自己,去和自己對話,並和隊友溝通,這些歷練都讓他們有著很好的表達能力(特別是在看完W籃球分析部分影片後,不僅解析各種籃球場上常見的戰術到位,清晰的口條和和流暢的剪輯,絕對讓你驚嘆)及自律性。
這也奠基了林胤軒之後接連挑戰澳洲及前往泰國以「洋將」的身分打球,這在臺灣的確是極為罕見的案例,即便泰國籃球水平看似沒有臺灣高,但更悶熱的環境,甚至有些比賽場館連空調都沒有,隊上能夠用英文溝通的球員及教練也非常有限,但「那些殺不死你的東西,會讓你變得更強大」,有著永不放棄和「即便我輸一次,但下次會贏」的信念,讓他可以一步步克服挫折,不斷地站在賽場上。
而最近臺灣籃球也發生了很多事,好消息是,世大運男籃拿下史上最佳的第11名,不過在小組賽的頭兩場比賽,我們看到了台灣與世界的差距,同組的立陶宛和巴西是真正站在世界盃八強實力的豪強,當立陶宛在前場身材占盡優勢卻又有著更好的攻守紀律性及體系時,臺灣僅能用機遇戰和外線手感去追趕比分,更遑論在經歷一番惡戰後,隔天對上運動天賦佔盡優勢且為今年世大運亞軍的巴西軍團時,也只能以50分的差距慘敗,由於對上巴西並未有比賽轉播或者片段,我們僅能從play by play和box score看到球員的數據,但輸贏只是結果,有時過程遠比結果還要更來得重要。
而隔天台灣就擊敗了同樣也參雜了中國CBA年輕好手所組成的中國隊,後續以三分之差惜敗波蘭(後續波蘭在9-10名的排名戰中以87:76擊敗了中國),最後一戰面對純大學生無職業球員組成的日本,台灣以84:82擊敗日本創下世大運史上最佳的戰績。從一開始分組籤表抽出來時,本次世大運的總教練劉孟竹苦笑道:「這個籤是誰抽的?」,但有時直接很難擊敗的對手,反而能逼出最好的自己。
這次世大運籃球項目報名也許不若以往熱絡,參與隊數較少,但年輕球員接連接連擊敗中國及日本,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即便轉播場次不多,我們仍可在部分場次的轉播及比賽側錄片段中,看出游艾喆超齡的組織及球感,邱子軒、呂威霆、張鎮衙、林俊吉、高錦瑋以及林正不畏懼對手的拚戰意識,在不同場次在攻擊或防守跳出來幫助球隊,確實令人激賞。
「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的改變。這個順序不能顛倒,如果顛倒,表面看是捷徑,其實是走不通的。」─福澤諭吉
我始終相信,臺灣籃球這個世紀最好且可收穫的年代,還沒到來,而的確有不少人直覺將「有了職籃」和「國際賽成績應該要好」的兩件事直接連結在一起,但並未想到職籃和國際賽的目標以及主責單位根本不一樣。
在速成文化盛行的年代中,我們同時也漸漸失去耐心,忽略了進步和改變是需要從「人」開始的,並不是有了職業聯盟的制度和薪水、場地規格甚至商品後,命中率、基本動作就能「直接」改變,或許有些球員的強度早已等待著職業的舞台,而他們也用表現說明了一切,但也有很多球員在接受更高強度的比賽後,才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去做加強訓練。現今的國際賽需要的不僅是1-2隊數量的菁英球員,而是更多越多越好的球員,這些都要從每個個人、每個世代的球員開始改變,雖沒有捷徑,然確實最能從根本上的改變。如同現今的演算法,每個人看到的內容,都是從每個人日積月累的點閱而來,當每個球員有了意識去思考、去反思自己需要什麼時,才可以從原有的被動者,變成主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