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9/22

《王牌天花板》Cade Cunningham & Paolo Banchero 技術觀察簡評

眾所周知,一支球隊要想加速重建的過程,選進擁有王牌天賦的球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在眾多重建球隊中,活塞和魔術靠著狀元籤分別在2021、22年選進了Cade Cunningham和Paolo Banchero,這兩位打著全面技術招牌的頂級新秀。 選秀前做為主打超高地板及成熟球風的兩人,皆在加入球隊的一年時間內就扭轉了球迷對他們”天花板並不高”的印象,不論是Cade在球隊進攻整體變得立體下脫胎換骨,又或是Paolo靠著持續長高和增重,解決了原先尷尬身材造成的劣勢等等等,漸漸地讓球迷相信,他們是可以將球隊帶入下個層級的王牌球員。

Cade Cunningham ——

初入聯盟的前半季打得非常掙扎,原先在大學展現的技能組似乎轉換不上NBA,命中率一度跌破4成,打出這樣的開局讓眾人紛紛在議論狀元郎是不是成為水貨了;不過漸漸地大家發現,造成他效率低落的背後原因,除了對抗性不足外,就是活塞本身極度不平衡的重建陣容,加上隊友球場觀念糟糕所致,對於Cade這類型不以體能見長的側翼持球手來說是相當惡劣的環境,弱點也因此儘顯在球迷眼中。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到技術層面,活塞在交易來Bojan Bogdanović和幾位有空中作戰能力的內線球員後,大量釋放了Cade的視野及空間,切入或擋拆時對手一旦採取包夾,就會被他快速的決策瓦解掉防守,拉開空間去一對一他也能用扎實的變向加上節奏切換過人,大大彌補了第一步爆發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有了美國版Luka Doncic的稱號。

深入一點討論,Cade做為主控手的球場閱讀成熟,可持球也可以無球的特性使他能打出很多種的戰術變化,老練的判斷場上變化來決定下一步,切入時會使用Hostage dribble擋住防守者觀察2.3線協防再出球,又或是對方防守還沒落位時的早攻決策精準等等,有著非常多種找出最好傳球路徑的方法。

創造進攻空間則是Cade的一大賣點,舉例來說,他常使用類似Irving和Lillard 的變向晃人後三分Pull up,還有Doncic和Harden的後撤步急停等等球星級別的進階技巧,招牌的刺探步晃肩也非常有效又漂亮,腳步運用混淆重心的造詣早就甩同齡人幾條街之遠。

由此不難發現,歸功於Cade本身強大的適應力及學習力,在體系調整和個人投射手感提升後,我認為他保底會是一個全明星球員,雖然上季打沒幾場就受傷報銷,讓大家對於他的低效率有著更大的疑慮,但在最近網路上釋出的美國隊訓練影片可以看出,Cade完美地提升了他的對抗性,不只在外觀上掛了更多的肌肉,面對第一線到第二、三線防守,他都可以更加穩定的吸收碰撞來創造空間,明顯針對弱點的部份加強了很多。

請繼續往下閱讀

Paolo Banchero ——

Paolo在入行前是以強勢的背框Low post技巧著名,靠著優異的腳步、力量及協調性在低位翻江倒海;不過近幾年來小球風盛行,這種體格小一號的內線球員,又沒有合格投射能力,在NBA是非常反潮流的類型,在持球技術不穩定、爆發力又不夠的情況下,面對到更高大的球員時很可能會變得毫無破壞力,這也是為什麼魔術在最後一刻才決定選擇他做為狀元人選。

讓人驚訝的是,只一個暑假的時間,Paolo就把原先不夠細膩的高位面框技術打磨到了另一個層級,甚至足以掩蓋身材上的劣勢,轉換成實質上可以在NBA繳出影響力的程度,這完全反映出他可怕的自信及學習能力,此時持續長高到6呎11吋的可怕基因,也硬生生的鑿開了自己的王牌天花板。

首先,與大學不同的是,Paolo的面框持球技術已經成為了他的主要武器,運球掌握度進步很多,也能經常看到他使用小跳步或是墊步等等的腳步重置方式,比他矮的防守者會被他用兇猛的衝擊力碾壓造犯規,比他高的又會被他壓低重心用速度過掉,同時再輔以原來的低位能力,這使得他的單打容錯率變得很高。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來是Paolo的外線投射,姿勢上目前已經調整到更為穩定且流暢的狀態,準度雖然起起伏伏,但是一旦防守者離開禁區去對位他,他的下球進攻就能造成很大的殺傷力,這對於魔術壅擠的空間有著極大的幫助,他的效率問題也能有效的改善提升。

傳球方面,直覺雖不到頂尖,但凡從基本的判斷場上防守站位,把球傳到最佳位置,到觀察防守動向後的投切傳決定,Paolo都有顯示出足夠的樣本數。

最後回到本質,現階段魔術隊已經有著很棒的養成環境跟條件,Paolo做為其中的王牌單刀突破點,只要將上述不穩定的部份慢慢提升起來,加上他的大心臟領袖氣質,我認為有望在下一季帶領魔術重返季後賽強隊之林。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