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訓問題無法解決《2023世界盃》難以避免的組訓老問題:美國世界盃之路舉步維艱,這批資歷相對普通的美國男籃成員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衝。
正式比賽開打前FIBA官網列出前10大球星美國有三人在名單上,分別是Anthony Edwards第三、Jalen Brunson第五、Tyrese Haliburton第十,清一色是後場球員。FIBA邀請超過50個國家的媒體進行預測調查,高達61.5%看好美國拿下冠軍,熱身賽全隊得分王、表現出色的Edwards最被看好拿下MVP,獲得21.1%支持。
即使陣容不是最好、組訓時間超短,憑藉著深厚底蘊和實力,美國還是各界最看好的隊伍。特別是Edwards,熱身賽單騎救主的表現,儼然成為這隻美國隊王牌,受到各界看好。
這次擔任國家隊助理教練的熱火總教練Eric Spoelstra,近期採訪談到Edwards表現給予高度評價,直言他在Edwards身上看到熱火傳奇Dwyane Wade的影子。
Spoelstra採訪中說:
看Anthony Edwards的打球方式,很難不看到Wade的影子。我不是一個喜歡比較的人,但Edwards的跑動方式、競爭心態、讓觀眾興奮起來的模樣,都讓我想到身披3號球衣的Wade。我有跟Edwards說過這件事,感覺好像是時光倒流。
勁爆體能、強壯身材搭配優異的外線手感,可以突破、投射、分球,近來大量創造機會在中距離投射,美妙的翻身後仰跳投也一再出現,甚至原本容易恍神的防守看來都強化了不少,Edwards看來真有那麼一回事。然而帳面數據之外,Edwards太愛盤球造成攻擊呆滯,往往過半場後就決定一個人來。打得好這種英雄球看了很爽,不過投籃開始失準就讓整隊攻擊當機。
不是只有Edwards有盤球過多的問題,另一位來自紐奧爾良鵜鶘的先發前鋒Brandon Ingram也有類似狀況。人高手長的Ingram熱身賽期間命中率僅42%,場均得分是7.8分,看來狀態的確不是頂尖。首戰身材、實力均有落差的紐西蘭只攻下2分、第二戰打希臘只有5分,火力遠不如NBA賽場。
Ingram賽後訪問這樣說:
我在國家隊獲得的球權比鵜鶘少多了,這部分我還需要適應。過去我大部分是進攻中心,而不是在底角等機會的射手。我有研究Carmelo Anthony和Kevin Durant在國際賽的影片,希望之後會更好。
美國還是有不少戰術配合,然而走位時機和路線就是少了默契,需要球員場上判斷力彌補。縱然Edwards和Ingram的機體、技術都是一等一,但決策不夠果斷、沒辦法做出多一次傳球讓球流動,連續兩場讓美國攻勢打不開。
替補雙衛Austin Reaves和Tyrese Haliburton因此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他們能讓球流動更順暢,極小化Paolo Banchero攻擊時需要用腦袋的時間,讓Banchero只要專心對付前面的防守者想辦法把球弄進去就好,極大化他的優點。
對紐西蘭的比賽Banchero出手非常果決,加上炙熱的手感成為比分拉開的關鍵。原來弱項防守在紐西蘭身高矮一截下完全沒問題,整場敲了四個火鍋稱職把守最後一道防線。
先發陣容裡Edwards和Ingram決策能力很難短期內改善,Edwards最少有超勁爆的體能和對抗性在身,即使切入常撞到牆偶爾還是能買到犯規。Ingram不是那種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打法,投籃一猶豫往往就掉進陷阱內。
於是乎不管首戰紐西蘭還是第二場打希臘,美國先發球員都跟對手打得膠著,要靠替補上來才拉開比數。其實替補取勝一直以來是美國最大特點之一,能用之兵較多且強度落差較小,往往能趁對手體能下滑或替補接不上來的時候爆打一頓,預賽前兩戰再度驗證這招還是管用。
射手Cameron Johnson作用單純拿球就投,前兩場出手不多。倒是老將Josh Hart無所不在做好所有小事,原本以為上場時間不會太多結果連續兩戰打得出色,第二戰短時間狂抓11個籃板5個助攻,持續扮演萬用潤滑劑。替補有Hart、Reaves、Haliburton三個懂球、判斷力好的球員在場,Banchero和另外一位替補中前鋒Bobby Portis只要負責往前衝,攻擊運作是整場最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