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8/30

《籃的觀察》順應時代的三分風潮,日本正在衝擊奧運!台灣卻走得如此坎坷

順應時代是必須,但問題出在哪裡?從富邦勇士的例行賽數據來檢視台籃現況,以及談論國內本土球員的進攻思維

作者:LJB

Jeffery Chao

有技術才有戰術,台灣籃壇卻是反過來,美其名叫「打得很團隊」,實際上就是5個人在場上「傳炸彈」,等時間剩不多也不管有沒有空檔,就是強行出手,不管是HBL還是UBA,有5成就是這樣的比賽內容。

現今台籃—以快真的能制慢?

目前在台灣三個聯盟的各個球團幾乎都是以球風快速為主軸來建隊, 僅有少數的球隊會以高大中鋒當作建隊的核心,例如: PLG的新竹街口攻城獅在第二季以辛巴為主軸的進攻體系,順利在該季例行賽拿下了聯盟戰績龍頭,甚至闖進了冠軍賽,可惜最後以一比四不敵富邦勇士。從這個例子來看,高塔戰術比起小球戰術還來得更好應付,況且在七戰四勝的賽制中,高大中鋒的體能消耗更為快速,所以在富邦勇士擁有兩套先發陣容可以輪替時,攻城獅薄弱的板凳深度,縱使他們擁有具有宰制力的中鋒,其他主力和綠葉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與他搭配也是徒勞無功。再更近期的就是T1的臺鋼獵鷹,組成了洋將三塔組合,以阿修羅、德古拉及辛巴的組合,也是靠著高度闖進了冠軍賽,但面對到中信特攻的跑轟,依舊是被速度與三分火力被直落四榮獲亞軍。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上述可知,在台灣以高塔為核心的進攻體系確實比不過以三分跟快速傳導為核心的進攻體系,但這都取決於「本土球員」的發揮,只要本土球員的外線命中率有一定的水準,高塔為核心的進攻體系或許還可以跟跑轟戰術纏鬥一番,只可惜台灣籃球的發展已經落後於亞洲其他籃球強權太多了,如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家,從歸化球員的長期規劃、基層球員的系統性培訓,再到固定的長期集訓,甚至尋找血統人才,各種短中長期的階段性目標都已經在軌道上,已經讓台灣看不到他們的車尾燈,但值得慶幸的是台灣籃球近年來有重視「籃球技術」,不再只是快速跟單純的團隊配合。

就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提升籃球技術確實可以製造更有觀賞性的對抗,若再更深入了解的話,你會發現所有動作與技術的出發點,都是在尋求一個更適合出手的空間,只是這個空間是要找出「完全空檔」還是「不會被封阻的出手空間」?就目前台灣聯盟使用的規則是用FIBA的規則,防守方是沒有禁區三秒違例的,這也使得進攻方要尋找「完全空檔」的困難度增加許多,更別說台灣多數後衛的身體素質與天賦無法與洋將對抗,若是戰術執行完成度不高的狀態下,導致需使用讀秒階段的單打,本土球員普遍都是倉促出手或者輪流丟炸彈直到24秒違例,不然就是會丟給洋將作為拆彈者,一來顯現出本土球員多數沒有強大的單打技術,再來更反映出被長期灌輸了只有傳球找出「完全空檔」才能出手的臨場反應,這樣的籃球觀念一旦被對手察覺,就非常容易被做針對性的防守策略,而這個狀況在濫用三分球的台灣球隊更為容易被情蒐甚至輕鬆就找出應對方針,我認為這就是為何國際賽會屢次「雖敗猶榮」的原因。

從富邦勇士看進攻選擇佔比

下圖為2022-23富邦勇士例行賽的進攻區域分佈圖圖片來源:PLG官網

三分命中率 禁區外兩分命中率 禁區命中率
33%(441/1340) 34%(278/806) 63%(704/1125)
三分出手率 禁區外兩分出手率 禁區出手率
41%(1340/3271) 25%(806/3271) 34%(1125/3271)

 

下表為2022-23新竹攻城獅例行賽數據(官網連結)

三分命中率 禁區外兩分命中率 禁區命中率
30%(333/1126) 31%(261/839) 55%(762/1374)
三分出手率 禁區外兩分出手率 禁區出手率
34% (1126/3339) 25%(839/3339) 41%(1374/3339)

先撇開球賽實質內容不談,光上述的出手分布就能得知富邦勇士、新竹攻城獅目前的進攻體系都是以三分球為主軸,這也是台灣現在各個球隊都最流行的體系,但只要仔細觀察場上球員表現,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教練正在使用的體系,並不適用於他所執教的球隊,也可以很直白地說明,教練並沒有針對球員現況給予合適的決策。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尤其是在這個大三分時代,任何球隊都想用三分球快速取分藉此獲勝,而事實為現役在台的本土球員能夠繳出有量且命中率高的「射手」寥寥可數,更不用說經常會在場上看見空檔沒進的三分出手,這也是目前本土球員最為人詬病的一個缺點,甚至絕大部分的球員寧可「三分空檔不進」,也不願意在「中距離出手」下功夫。教練的進攻體系、球員的變通能力不佳等原因,塑造出看似很厲害的進攻體系,但只有在球員當天手感好的時候才能打的順風順水,倘若球員當天狀態不佳,卻依舊堅持著教練的小球體系,從開賽就會知道結果為何。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