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國家隊總是堅持純正血統,採用「全華班」應戰的中國,經歷了2019年世界盃的失利與無緣東京奧運的慘痛教訓後,中國籃協動作頻頻,不僅將國家隊兵符交給塞爾維亞籍的教頭Aleksandar Djordjevic,也終於在今年找來隊史首位歸化球員,擁有八分之一華人血統的NBA灰狼前鋒李凱爾(Kyle Anderson)。
不過世界盃正式開打後,中國為比賽所做的準備,看起來似乎是雷聲大雨點小。預賽首戰面對沒有Nikola Jokić的塞爾維亞,中國便以超過40分的差距慘敗,而且李凱爾沒有任何分數進帳,正負值-35亦為全場最差;第二場比賽交手隊史首闖世界盃的南蘇丹,同樣陷入苦戰,鏖戰了四節,最後成為對方隊史首勝開張的祭品。
預賽前兩戰淨負分合計達62分的中國,基本上已經確定提前遭到淘汰,除非下一場比賽能夠勝過波多黎各至少35分,同時塞爾維亞擊敗南蘇丹,中國才可能晉級下一輪。
明明已經找來外教與歸化球員,力圖振作的中國,為何仍無法在世界盃打出及格表現,瀕臨淘汰邊緣呢?
慢節奏、戰術執行僵化 中國猶如當代籃壇活化石
中國本次重金禮聘Djordjevic執教國家隊,期望他能帶來新穎的籃球觀念,為中國男籃注入活水,但實際執行的效果並不是太理想。
Djordjevic是一名戰術涵養豐富、重視半場組織陣地戰的教練。在Djordjevic的運籌帷幄下,中國的戰術版主要採用兩套進攻主軸。其一是長人的高位掩護,像是Wheel Action和Elbow Stagger,清開禁區,給予鋒衛搖擺人更多空切和持球衝擊禁區的空間;其二是運用中鋒周琦或王哲林的牽制力,在低位持球吸引協防,再伺機inside-out策應外圍射手。
雖然教練團的戰術制定表面看來並無明顯瑕疵,但實際執行的成效不彰,不僅球員對戰術的理解程度有效,傳導的流暢性低,場上球員也僵化地按表操課,執著於按原定計畫執行戰術,忽略自身空檔或依據對方防守站位隨機應變。
狀況最明顯的大概是周琦和王哲林,此戰上半場過於制式化想替隊友製造外線空檔,在低位持球時的進攻企圖心不足,即便對位的是身材更單薄的Wenyen Gabriel,或經驗更稚嫩的16歲小將Khaman Maluach,都沒有展現出應有的侵略性。
進入下半場,中國改變進攻方針,提高周琦在低位持球單打的比率,期望能夠發揮身材優勢,不過南蘇丹的協防總是來得相當及時,因此中國的調整也沒收到預期成效。
整體看來,不論是上半場的掩護、inside-out,還是下半場清開空間給周琦單打,由於每次跑戰術都像在套公式,中國隊往往沒能有效創造空檔,反而好幾次都拖到進攻秒數所剩無幾,才趕緊倉促出手,導致效率不彰。
再者,中國隊的進攻節奏實在太慢,即便有Early Offense的機會,通常還是會選擇慢下來組織。甚至到了比賽最後兩分多鐘,大幅落後的追分時刻,應該要搶投三分球,中國竟然還在慢條斯理的組織半場陣地戰。
反觀南蘇丹,儘管陣容深度捉襟見肘,尤其缺乏正規組織者,禁區球員的經驗與對抗性也不如對手,但是透過大量的攻守轉換,緊抓中國回防立足未穩的機會痛打,彌補不擅長半場陣地戰的缺陷。中國和南蘇丹可說是呈現出極端的對比,中國節奏慢、主打半場陣地戰、以中鋒為進攻核心,南蘇丹則是偏向現代化的小球打法,快節奏、大量攻守轉換、以後衛為主要進攻發起點。
身處小球風潮席捲的當代籃壇,中國猶如鶴立雞群的活化石,經過實戰證明,在各隊紛紛提速的情況下,Djordjevic提倡的傳統式球風並不吃香。
中國預賽前兩戰總計只透過快攻進帳6分,缺乏快攻這項籃球場上最容易得分的武器,造成中國前兩戰團隊得分都未突破70分。截至昨天(8月28日)為止,世界盃前四天賽程,一共32場比賽,沒有任何得分未達70分的隊伍贏球。由此可見,中國的敗北是可以預期的。
中國團隊防守溝通不佳 缺乏CBA等級的狠勁
為了極大化中鋒群的身高優勢,中國防守以「Matchup Zone」為主,讓他們可以留在籃下護框,不過團隊防守的溝通交代不佳,輪轉補位極差,多數防守者幾乎都盯著球,一旦對方持球切入,三、四名防守者就會同時上前協防,漏掉外圍空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