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屆歐錦賽奪下四面獎牌、過去兩屆世界盃都拿下銅牌,東京奧運也收穫銀牌,還在東奧小組賽階段戰勝由Kevin Durant領軍的美國隊,法國堪稱當今世界籃壇的一級強權。
FIBA官方在世界盃開打前公布的戰力排行榜,法國理所當然高居第三,僅次於美國與德國,不過預賽正式開打後,法國的表現卻令人跌破眼鏡。首戰以30分之差遭到加拿大痛宰,吞下隊史自1963年以來最慘烈的敗仗;接下來交手Kristaps Porziņģis缺陣的拉脫維亞,又在第四節遭到對手逆轉;即使預賽最終戰靠著全隊將士用命,好不容易打敗黎巴嫩開胡,仍逃不過出局的命運。
本屆世界盃法國陣容非常華麗,即使去年剛完成歸化手續的Joel Embiid與新科NBA選秀狀元Victor Wenbanyama,皆未名列12人球員名單中,法國依然能夠擺出先發五人都具有NBA資歷的豪華組合。是以,法國在預賽階段遭到淘汰,無疑是本屆世界盃的最大冷門。
法國角色定位明確 進攻卻過度仰賴雙衛
幫助法國摘下東奧銀牌的主力成員,幾乎都在本屆世界盃的名單中,總教練也依然由Vincent Collet擔任,因此法國的進攻主軸並無重大異動,仍以雙衛Nando De Colo、Evan Fournier為主,由長人群負責進行擋拆、Pin Down、Flare等掩護,替雙衛製造空檔,Nicolas Batum和Terry Tarpey等側翼則擔綱埋伏射手。
法國球員的角色定位與分工十分明確,卻有一項致命缺陷,那就是整支球隊圍繞著雙衛運轉,一旦作為核心的雙衛遭到箝制,戰術運作便會動彈不得。
加拿大便抓準這點,針對法國後衛的P&R,採取「Blitz」的防守策略,迫使持球者傳球。再者,加拿大還指派兩名大鎖Dillon Brooks、Luguentz Dort,輪番看守法國頭號得分點Fournier,不讓他輕鬆接球,即便Fournier該役仍進帳21分,但招牌的三分球13投僅3中,大多數進球都是仰賴個人能力創造的高難度出手。
參照加拿大的成功經驗,拉脫維亞有樣學樣,幾乎採用同樣的防守方針迎戰法國。面對後衛擋拆,拉脫維亞使用「Blitz」或「All Switch」,總之就是想盡辦法不讓法國雙衛藉由掩護得到空檔。
至於針對Fournier的個人盯防,由於拉脫維亞身材屈居劣勢,比賽前段採取後衛車輪戰效果有限,不過決勝節祭出「Box-1」,由206公分的前鋒Rodions Kurucs盯防201公分的Fournier,有效限制他觸球,比賽最後六分半鐘,Fournier只得到3次出手機會,而且全數落空,導致法國團隊進攻效率不彰,拉脫維亞則趁機打出20比11的小高潮反超比分。
長人欠缺持球能力 教練調度保守放大問題
光憑封鎖法國雙衛,就足以影響比賽勝負,加拿大和拉脫維亞的防守策略之所以能夠奏效,一部份的原因也是因為法國長人群的持球能力不佳。
無論是先發的Rudy Gobert、Guerschon Yabusele,還是替補的Mathias Lessort、Moustapha Fall,帶球能力都不是太好,傳球視野也很平庸,面對包夾時的判斷決策更是乏善可陳。當作為主要持球點的De Colo和Fournier被嚴加看管,球交到長人群手上,被迫擔任進攻發動機,自然難以做出適當的決策。
除了持球能力不佳,四名主戰長人當中,Gobert、Lessort、和Fall幾乎不嘗試中遠距離跳投,射程唯一達到三分線外的Yabusele,外線投射也不算太穩定,出手選擇也有些猶豫,而且和後衛群相比,Yabusele的三分球威脅性較小,對手當然會選擇放給他空檔。
Collet教練人員調度較為保守,多數時間偏好擺上兩名內線球員的傳統陣型,使得長人觸球機會增加,更加放大陣中長人群不擅持球、缺乏外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