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世界盃》小球中鋒Paolo Banchero會是美國隊的關鍵殺招嗎?

隨著世界盃正如火如荼地開打,國際賽最有趣的莫過於看到熟悉的球員扮演著我們不熟悉的角色和任務,而對美國隊來說,魔術隊的前鋒Paolo Banchero擔任中鋒是目前最有意思的情境。

作者:Simon

隨著世界盃正如火如荼地開打,國際賽最有趣的莫過於看到熟悉的球員扮演著我們不熟悉的角色和任務,而對美國隊來說,魔術隊的前鋒Paolo Banchero擔任中鋒是目前最有意思的情境。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隊總教練Steve Kerr在世界盃前接受訪問也提到會做很多嘗試,包含讓Banchero打中鋒,「在東京奧運上我們發現,在FIBA的比賽中,要找到一名能推進、轉換和發動攻擊的5號位很關鍵。」Kerr說道,「Paolo主要會是4號,但會分擔一些5號的時間,特別是在第二陣容。」

 

美國隊的總教練Steve Kerr一直都非常擅長開發和利用小球陣容,因此他自然想在這一屆美國隊的陣容中找到能在關鍵時刻打爆對手的殺招。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Basketball Reference,Banchero在新秀賽季僅有3%的時間擔任中鋒,高達70%是主打大前鋒,另外27%則是小前鋒。

 

幸運的是,Kerr手上有很多功能性強大的頂級角色球員,Cam Johnson在2022-23賽季有88%是大前鋒,且生涯有接近40%的外線命中率;Josh Hart更是一把頂級瑞士刀,他的籃板率遠高於同樣體型的球員。因此當Banchero在內線攪和時,Johnson能在外線拉開空間;Banchero在外線,Hart又能發揮他的籃板嗅覺。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這些陣容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對位,以及如何在攻守兩端如何配置Banchero。

 

防守上,Banchero在世界盃展現出能對抗傳統中鋒的實力,也體現出他的肌肉和核心力量相當足夠,在國際賽場上他的250磅可以完全轉換成扎實的力量,當對手沒有在輪轉,就是要用高大中鋒打你禁區時,能有正面對抗的球員非常重要。

 

Kerr會視情況交付Banchero不同任務,一開始Banchero在對上紐西蘭時還非常高效,但接下來對上希臘和約旦,Kerr開始把Walker Kessler在中鋒的位置上排在Banchero之前,對上擁有NBA先發等級中鋒Nikola Vucevic的蒙特內哥羅,主要還是還上主戰中鋒 Jaren Jackson Jr。

 

這種下滑並非壞事,Banchero本就經驗不多,更別提主打小球陣容的中鋒幾乎沒有經驗,Kerr的實驗也沒有失敗。這支美國隊的強項是動態防守和進攻,大量的輪轉防守和攻守轉換,Banchero的移動速度和進攻火力能幫美國創造許多優勢回合,例如將傳統中鋒拉到外線等。

 

加上Banchero也深知在半場陣地戰無球時該如何跑位,他擁有在大前鋒位置上超規格的身材和運動能力,也具備能夠設置掩護、衝擊籃下、接住傳球、跳投的技術,這些動態都是傳統中鋒很難跟上的,

 

進攻上,Banchero如果能展現外線威脅,順利將速度較慢的中鋒帶離禁區,此時比賽就會進入他的節奏,無論是由外到內發動攻勢,還是由內到外得分。

 

Kerr將Banchero放在第二陣容的中鋒時,能讓Tyrese Haliburton和Austin Reaves領銜的替補組更好的開展攻勢,當他在禁區持球時,美國人幾乎人人具備準度,因此能輕鬆由內而外發動攻擊。當有像Banchero這樣的體型球員成為快節奏攻勢的終結者時,許多對手可能最終會選擇避其鋒銳。

 

嘗試這個絕對可以使Banchero進入一個時代,其中這些超級運動型的前鋒在內外場上都占主導地位,但如果不是,它很可能進一步幫助他理解場地,位置間的關係,以及他如何融入其中。

 

第一季打NBA,Banchero場均有20分、6.9籃板和3.7助攻,得分對他來說毫不費力,但如果想再成為更高效的得分武器,能提高僅有29.8%的外線命中率和成為持球發動點會是接下來的任務。

 

魔術目前的陣容充滿年輕球員,包含即將崛起的Jalen Suggs和Franz Wagner,以及新秀組合Anthony Black和Jett Howard。Banchero在世界盃中學習如何與頂級球員配合會是日後回到魔術的重要經驗。

 

新賽季Mo Bamba、Bol Bol和Goga Bitadze等中鋒都已經離開,Banchero打中鋒的時間勢必會增加。而此時就會有兩個關鍵,Banchero的傳球和魔術鋒線與後衛的外線。Banchero的持球能否順利創造進攻機會,並傳準到空擋球員手上;Suggs、Markelle Fultz、Anthony Black等人的外線都還相當不穩定,能否順利連成火力體系還需要諸多提升。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