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以秋風掃落葉之姿,預賽階段全勝坐收,平均淨勝分達34.3分,不過晉級16強首戰就遭遇挑戰,這場交手蒙特內哥羅的比賽,上半場打完,美國竟是落後的一方,易籃過後,美國於第三節中段打出一波13比8的小高潮反超比分,並在第四節穩穩守成,有驚無險拿下這場勝利,也提前搶下晉級八強的門票。
儘管大衛最終沒能扳倒巨人歌利亞,但蒙特內哥羅確實把美國嚇出一身冷汗,如同蒙特內哥羅總教練Boško Radović賽後訪問時所言,只有60萬人口的蒙特內哥羅,此戰打出了隊史最好的表現。
蒙特內哥羅四塔破壞力強大 可惜後衛實力有落差
本藉由Steve Kerr教練領軍的美國隊,原本就是一支主打小球的隊伍,特別是在上一戰面對約旦先發變陣、以Josh Hart取代Brandon Ingram擔任大前鋒後,美國的先發組合等於是四名後衛搭配一位中鋒。反觀蒙特內哥羅的禁區球員人手充沛,先發前場的三個位置,身高或噸位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優勢,因此蒙特內哥羅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強攻美國單薄的禁區防線。
蒙特內哥羅的半場陣地戰,主要由「Zipper」或「Iverson Cut」作為起手式,幫助側翼繞出來接應,底線同時由三、四號位替中鋒進行「Cross Screen」,使對手換防製造錯位,在強邊形成一個三角,中鋒便可得到低位單打的機會。由於美國採取四小一大,若面對「Cross Screen」選擇不換防,弱邊低位同樣也會產生錯位,蒙特內哥羅可透過快速傳導打點對方禁區。
前兩節蒙特內哥羅藉由上述戰術執行,不斷替四、五號位球員製造低位單打機會,先發的Nikola Vučević和Marko Simonović屢試不爽,替補的Bojan Dubljević、Nemanja Radović雖然進攻技巧比較粗糙,仍可以運用身材優勢在籃下攪和或是補籃。
儘管美國嘗試諸多改變,包含擺上Paolo Banchero與Bobby Portis的組合,或是啟用前幾場出賽不多的7呎長人Walker Kessler,仍難以緩解禁區劣勢。此役蒙特內哥羅團隊抓下23顆進攻籃板,二波得分以22比3輾壓美國。
直到下半場,美國終於找到對應之道,利用更多積極的在前要位,阻撓對方長人接球,Josh Hart和Austin Reaves在貫徹教練團指令方面都做得很出色,輔以縮小團隊防守圈,壓縮對方在禁區攻擊的空間,才稍稍限制蒙特內哥羅的肆虐。
美國加強對禁區的鞏固後,蒙特內哥羅後兩節減少中鋒在低位觸球的頻率,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P&R。問題是蒙特內哥羅的後衛群,各方面都落後給美國一大截,最終導致敗北的結局。
Nikola Ivanović、Petar Popović等幾名後衛,擋拆後傳球時機和位置的拿捏和終結能力都不太理想。歸化球員Kendrick Perry雖然體能較好,但這場比賽似乎有點掌握不到哨音的尺度,發揮有些失常。重點是蒙特內哥羅後衛群的決策能力和視野不佳,如同下方影片所示,傳導看似流暢,實際上球權始終停留在同側,沒進行強弱邊的轉移,最後還得仰賴Vučević拆彈。
組織不及格也就算了,蒙特內哥羅鋒衛搖擺人的空檔把握度也很低。明明禁區有那麼多塊大磁鐵吸引協防,團隊三分球20投卻只有5中。蒙特內哥羅的外線投射並非突然失去準心,截至目前為止,團隊三分命中率29.7%,僅排名本屆賽會倒數第五,甚至是所有晉級16強球隊中第二糟的。
此外,蒙特內哥羅此役團隊非受迫性失誤太多,也是落敗主因之一。此戰團隊發生22次失誤,比美國多出10次,因此丟掉17分,成為勝負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