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9/03

簡談 NBA 新版「勞資協議」的第一個休賽季!有誰得利、誰又吃虧了?

NBA 新版「勞資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CBA)於 7 月 1 日正式上路!迎來第一個改版的休賽季,隨著遊戲規則變化,聯盟的生態和操盤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趁著開季前的空檔,稍微閒聊、回顧「勞資協議」上路的第一個休賽季,有哪些改變?有誰得利、誰又吃虧了呢?

作者:Ken

NBA 新版「勞資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CBA)於 7 月 1 日正式上路!迎來第一個改版的休賽季,隨著遊戲規則變化,聯盟的生態和操盤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趁著開季前的空檔,稍微閒聊、回顧「勞資協議」上路的第一個休賽季,有哪些改變?有誰得利、誰又吃虧了呢?

超巨團的末日?

正如我六月底文章所寫到的,隨著第二道 Apron(Super Tax)生效,一眾豪門難逃清理薪資的命運,例如勇士交易 Jordan Poole、快艇放棄 Eric Gordon、老鷹賤賣 John Collins,皆是如此。唯一太陽展現了完全相反的操盤思維,趕在新版 CBA 生效前交易巫師球星 Bradley Beal,提前塞爆空間,這或許將是 NBA 短期內最後一支超級巨星團。

延伸閱讀:
Beal、CP3 交易案只是第一槍!新版「勞資協議」將掀起 NBA 超級大風吹
超級豪門末日、自由市場將更冷清?初探 NBA 新版「勞資協議」重大改變

新版 CBA 之下,球隊薪資總上限超過第二道 Apron 後,就無法使用中產、先簽後換,連交易的金額彈性都會受限,未來的首輪籤順位更會直接變成第 30 順位,付出的代價遠比豪華稅還要沈重。短期內衝擊冠軍是值得一搏,若要長期握有 3 名超級球星(薪資佔比 30% 以上)就會相當吃力。

以太陽為例,Kevin Durant 與 Beal 新賽季薪水約佔上限約 35%,Devin Booker 新賽季為 26%,然而在 2024-25 賽季開始執行新的合約會一舉變成 35%,代表太陽三名球星將吃掉薪資上限約 105%,徹底是溢出來的狀態。單純從薪資角度來看,Deandre Ayton 就會成為一定得交易脫手的合約,我會認為,太陽無法維持三巨頭的陣容太久,一定是短期內見真章。

下一支有薪資危機的球隊是灰狼,今年夏天與 Anthony Edwards 簽下五年 2 億 590 萬的延長續約,預計從 2024-25 年開始生效,屆時加上 Karl-Anthony Towns 與 Rudy Gobert 的合約,合計要吃掉 90% 的薪資上限,除非灰狼能在短期內迅速成長,證明雙塔是足以爭取冠軍的陣容配置,否則他們即將面臨第二道 Apron 的懲罰。薪資已經爆炸的快艇,則必須在新賽季做出抉擇,加速汰換千萬級別的中生代老將,Paul George、Kawhi Leonard 如何續約/拆夥?降低薪資壓力會是當務之急。

今年、明年會是一個銜接期,豪門隊伍勢必慢下腳步來調整陣容,無法再利用銀彈攻勢向上補強。包含太陽、灰狼、勇士或是快艇,或能藉由交易找到更合適的綠葉球員,但都很難長時間維持眼前的薪資總額,要不是汰換高薪球員,再不然就是得面臨重組。不過別擔心,我相信賭性堅強的 NBA 總管,一定還會有人組出超級巨星團,只是若未能成功奪冠,恐怕會跌得比以前都還要痛。

更彈性的交易與簽約特例

財力不雄厚的球隊,大概都能受惠這一次的新版 CBA。許多交易限制放寬並且開放更多特例可以使用,只要總薪資低於兩道 Apron,就得以擴大交易所需的「薪資平衡」範圍。首波受益者就是騎士,省下最多 750 萬的價差完成 Max Strus 的先簽後換(4 年 6300 萬),按照舊版規則,騎士必須貼出更多/更貴的合約給熱火,火箭簽下 Dillon Brooks 同樣受惠於此新規則。

第二輪新秀現在也有專屬的特例能使用。不同於首輪新秀擁有制式合約,原先第二輪的新秀因為沒有專屬特例,如果想要開出 3-4 年的合約,就得使用薪資空間或是拆分中產,全新的二輪特例條款解決了這一項困擾。國王就與第二輪 34 順位的 Colby Jones 運用此特例達成 4 年 876 萬的合約,老鷹則與 39 順位的 Mouhamed Gueye 簽署 4 年 763 萬,同時在最後一年可設立球隊選擇權,這被視為消除「Jalen Brunson 事件」重演的關鍵,球隊只要不執行最後一年合約,就能使球員變成「受限制自由球員」,讓他們獲得跟進報價的權利,而不是像獨行俠一樣,只能眼睜睜看著 Brunson 離隊。

2021 年金塊以指定新秀合約與 Michael Porter Jr. 簽下 5 年 1 億 7929 萬的延長續約,當時引起一陣討論,一來是聚焦於球員本身的價值,二來在於指定球員的名額限制,以前規定一支球隊只能擁有兩名指定球員,隨著新版本 CBA 鬆綁,不僅移除了名額限制,更全面開放首輪新秀得以簽下 5 年合約,不用附加任何條件。因此我們看到灰熊的 Desmond Bane 拿到一份 5 年1 億 9723 萬,略低於 25% 頂薪的合約,即便價格沒有衝到上限,依舊能簽下 5 年長約。這都是 NBA 更加鼓勵選秀、新秀養成的跡象,母隊擁有更多誘因、條件留下年輕球員。

受限制自由球員好慘

母隊的續約優勢放大,卻連帶使球員議價能力下滑,特別是當你變成「受限制自由球員」多半沒有好下場。去年就看到 Deandre Ayton 的案例,今年 P.J. Washington、Austin Reaves 以受限制自由球員身份投入市場,兩人都選擇接受母隊的新合約,而非由其他隊伍報價跟進。根據傳言,馬刺原先計劃給 Reaves 一份 4 年 1 億或 3 年 6000 的價碼,聽聞湖人有意跟進後,最終連報價都沒有,結果 Reaves 從湖人那一頭拿到的是 4 年 5600 萬。Washington 則苦等新東家報價,最後卻是石沈大海,選擇回頭與黃蜂簽下 3 年 4800 萬的合約。

問題並非 Washington、Reaves 的合理價碼,而在於「受限制自由球員」的身份削弱了球員的議價能力。因為母隊擁有無條件跟進合約的權利,想報價的球隊一定得祭出稍微溢價合約,才能勸退對方,以 Washington 的例子來說,或許有球團認為不划算。倘若球員本身夠吸引人,像是 Reaves 一樣有行情,既然知道湖人一定會跟進,其他隊伍為何要浪費時間呢?一來一往,使球員走到受限制自由球員這一步,通常很難拿到最理想的合約數值。

規則上,Washington、Reaves 倘若不滿意黃蜂與湖人的報價,他們可以選擇接受 QO(Qualifying Offer,合格報價),再待一年就能換來自由之身,然而需要背負進入自由市場的風險。

有趣的特例:受限制自由球員也可能變成惡搞其他球隊的方式,爵士今年對 76人的替補中鋒 Paul Reed 報價 3 年 2300 萬,並且在合約內加入罕見的條件,第一季是完全保障,然而若球隊打進季後賽第二輪,後續兩年會轉為全額保障,還在重建的爵士恐怕是難以達成此條件,反而是 76人有較高的機率會進入第二輪。

延伸閱讀:從太陽與 Deandre Ayton 的續約風波,一窺「受限制自由球員」的尷尬局面

自由市場冷颼颼

自由市場有多冷清?撇除續約,只有 Max Strus、Bruce Brown Jr.、Fred VanVleet、Dillon Brooks 共四人,能拿到金額超過全額中產的新合約。若再剔除先簽後換的 Strus,約 7-10 支能夠清出千萬薪資空間的隊伍中,願意砸錢的只有溜馬、火箭。細探兩隊的操盤思維,就能發現這並非真正的戰力補強,更多是著眼於填滿薪資下限,Brown Jr.、VanVleet 合約都有設立對球隊有利的選擇權。

新版 CBA 的遊戲規則很明確更鼓勵交易,也不斷提高續約的條件,當球員待在母隊就能大賺一筆的時候,更多人會願意提早綁定合約,使願意進入自由市場的球員開始減少,也連帶各隊的薪資空間早在休賽季前就預先被塞滿了。從 2018、2019 年以來,除了今年 Fred VanVleet 拿到頂薪,前一位能在自由市場依靠空間簽約拿到頂薪的球員,是 2019 年的 Kawhi Leonard、還有 2018 年的 LeBron James,其他多半得走交易、續約這條路。

延伸閱讀:NBA 自由市場玩法不一樣了!今夏別期待有「薪資空間」大買家

值得關注的是,新版 CBA 要求在開季第一天達到薪資下限門檻,否則不能參與豪華稅分紅,導致各隊有了在休賽季花錢的壓力,除了溜馬、火箭相繼開出溢價合約,不少重建隊伍則以交易填滿空間,並且投資一些功能性老將。像是活塞交易找來 Monte Morris、Joe Harris,馬刺替獨行俠接手 Reggie Bullock,儘管主要目的都是在滿足薪資下限的門檻,或是著眼於未來轉手拍賣,卻也都是好用的綠葉球員,讓重建隊伍多一點向上競爭的本錢。比起以往寧可放著空間進行大型的練蠱實驗,至少從今年的休賽季來看,許多重建隊伍收穫滿滿,能給予年輕隊員更好的發展空間,連帶把比賽打得更好看。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