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在這裡
五五波
在我造訪VAR心戰室前的幾個月,我到了George's Park參與英超球證每兩星期一次的訓練營。今次的主題正正是VAR,「我們將以往的爭議事件集合在一起,以便日後有一個執法的標準。」Marriner 告訴我。「因為VAR對我們來說仍然是新科技,我們一直在自學。」
我到達的時侯,年輕球證England在健身房踩健身單車,Marriner在做抓舉,Michael Oliver在用啞鈴練二頭肌。他們一個一個輪流到另一個房間去量度體脂,然後到旁邊的飯店稍作休息。氣份是輕鬆的,球證們在喝茶、聊天,打乒乓球和桌球。有球證相約心理學家Paul Russell做一對一咨詢,有人和Martin Atkinson做了一場90分鐘的賽事回顧,在手提電腦上剖析不同事件。
午飯過後,球證們分開成幾組進行VAR工作坊。最有趣的一節是由VAR經理Neil Swarbrick帶領的十二碼工作坊。另一節較有趣的是原本是資深欖球球證,隨後隨後被英超球證公司PGMOL羅致成VAR球證的Phil Bentham帶領的工作坊。房間燈光昏暗,Swarbrick播放德甲的10段球證判12碼的罰球上訴。參與的49位英超球證看完片段先離開房間,之前已經將自己的判決交予導師。在每段片播出後,他們會先討論罰球是否應該由VAR介入,然後將他們的投票結果公開。
「我們要先思考我們將界線訂在哪裡。」訓練營總監Adam Gale-Watts站在房中間說。「記著,我們我們不是從Stockley Park執法。」
球證們在St George's Park參與每兩星期一次的訓練營
有幾條片段中,大家的判決都十分一致,但這不常常這樣。」其中一條片段,攻擊球員戲劇性地倒在防守球員的腿上,但沒有被判罰12碼。問題是,VAR應否介入這球判決。
「所以,介入的原因是為了甚麼?」Swarbrick問球證們。
「嗯,防守球員用錯了腿。」球證Craig Pawson同意VAR介入。
「但攻擊球員跌倒的方式有點問題,好像就算沒有被踢到,他都已經倒下來了。」球證Stuart Atwell說。「他像在『插水』,就算防守球員沒有踢到他,他都已經倒下來了!」
「是的,但防守球員有踩到攻擊球員的腳掌,這一定要要12碼。」Pawson猛烈地回應說。
房中其他球證各自各地在竊竊私語。最後他們大多都同意 Pawson的意見。在這條片段裡,43名球證同意VAR介入,這一定是大多數,但這也令其餘6名球證不爽,他們隨時可以令球隊痛失寶貴3分;他們隨便一個都會令球迷心碎。
另一條片段更惹起房間裡更多的爭議。這些都是全國最好的球證,他們各自有超過10年的執法經驗,就算在多個角度看過多次不同速度的重播,他們仍然無法達成共識。他們對著結果都笑了,是26:23。
「我們總會有這些『五五波』的時侯。」Swarbrick說:「我們只能儘量在同一場賽事裡維持執法的穩定性。」
準備、壓力、懲罰
跟球員一樣,球證不可能在同一季內維持最佳狀態。「有時你看足球像在看沙灘球,有時你看足球像高爾夫球。」(有傳美國的足球球證間有不成文規則,若果證據不大明顯,不可以亂判紅牌和12碼。)。
在高水平球賽執法,最難承受的其實是心理壓力。例如球員在場上的反應一直都會對球證構成壓力。「如果犯規可能性只是一半半,你要現場迅速做決定,有一位球員向你咆哮,則一位則沒有,你當時會怎樣判?」Marriner告訴我。「這是人性。」還有球迷的反應,在差不多所有運動裡的主場球迷都會為球隊勝負增加優勢。最近看完一場球賽的回家路上,2013年Marriner曾經將一名車路士的球員因為在罰球期間回到後備座而判罰一球12碼。對方球員即時起哄,告訴他判錯。Stamford Bridge的球迷也是同樣的反應,認為他太武斷,「我當時祈求希望球員會射失這12碼。」他說(最後那球進了)
在Stuart Carrington最新出版著作《吹哨——足球球證心理學》中,他寫出根據一項關於1992至2005年所有英超達5000場比賽的研究,發現球證給黃牌給客隊球員比主隊球員多出40%。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球證潛意識要討好主場球迷,學者稱之為「社交偏見」。另一份2016年出版的研究則指出當時比賽的意境,例如球賽剩係多少時間,都可以左右球證的決定。有些球證,尤其是經驗較淺的,在球場上判決會因為比賽剩餘時間多寡而顯得被動,因為他們這些決定可以是勝敗的關鍵,這被稱為「省略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