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世界盃》勇士體系失靈、臨場應變緩不濟急 爆冷輸球凸顯出美國隊的兩大問題

平心而論,立陶宛倒也不是只會倚仗身材霸凌對手,球隊戰術的多樣性與執行力也十分出色。

作者:EdotTdot_4

jp320ci

AE 真的蠻黏球的,教練真的需要調整!

雖然是一場無關晉級資格的比賽,但立陶宛爆冷擊敗美國,仍然震驚籃壇。

美國於16強首戰交手蒙特內哥羅,一度在上半場處於落後,不過靠著第三節的一波流,成功逆轉獲勝。沒想到昨日面對同樣提前晉級八強的立陶宛,美國再次陷入苦戰,首節結束立陶宛就建立起將近20分的領先優勢,儘管美國在下半場急起直追,一度將分差縮小至兩波球權差距,最終仍功虧一簣,吞下本屆賽會首敗。

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立陶宛並非外界普遍認為的爭冠熱門,但他們在1998年世錦賽、2004年雅典奧運與2023年世界盃,於橫跨三個不同世代的國際賽上戰勝美國,也算是寫下難得的里程碑。

延伸閱讀:《2023世界盃》被蒙特內哥羅四塔嚇出一身冷汗!美國「以快制高」能走多遠?

 

不只打霸凌籃球 立陶宛傑出的戰術執行力

眾所皆知,內線戰力是本屆美國隊最薄弱的一環,前一戰美國便因扛不住以Nikola Vučević為首的蒙特內哥羅四塔,被對方在禁區予取予求。

請繼續往下閱讀

握有Jonas Valančiūnas、Donatas Motiejūnas等兩位身高在210公分以上長人的立陶宛,同樣瞄準美國禁區強攻,兩人此戰合計攻下21分10籃板,帳面數據不算特別突出,卻帶給美國長人極大麻煩,美國三位中鋒Jaren Jackson Jr.、Bobby Portis和Walker Kessler光在Valančiūnas身上就賠了8次犯規,JJJ還打到犯滿離場。

 

更棘手的是,立陶宛不僅大個子擁有身材優勢,連側翼身高也都略勝一籌。美國半數球員身高不到200公分,猶如「後衛海」,反觀立陶宛多數二、三號位身高都在200公分以上,因此容易形成「大打小」的錯位優勢。這場比賽多次看到立陶宛搖擺人Ignas Brazdeikis、Vaidas Kariniauskas,凡是對位Jalen Brunson或Austin Reaves,便積極在低位要球單打,屢試不爽。

請繼續往下閱讀

 

礙於身材劣勢,美國不僅禁區防守落居下風,籃板鞏固同樣吃虧。此戰立陶宛團隊抓下18顆進攻籃板,是美國的兩倍,二波進攻得分理所當然以17比2大勝。而且美國在爭搶籃板或卡位時賠上太多犯規,讓對方早早進入加罰狀態,團隊27次犯規,讓立陶宛25度站上罰球線,白白奉送給對手過多輕易得分的機會,也是美國一路苦苦追趕的主因之一。

平心而論,立陶宛倒也不是只會倚仗身材霸凌對手,球隊戰術的多樣性與執行力也十分出色。立陶宛開賽前9次外線出手全數投進,整場比賽三分命中率高達56.0%。立陶宛此戰不只外線把握度高,還能利用各種不同的戰術創造空檔。從最基本的中鋒低位吸引協防inside-out分球,再到P&P、西班牙擋拆、Floppy、Flex和Horns Rip,令美國防不勝防。

 

勇士體系失靈、臨場應變太慢 美國隊的兩大問題

Steve Kerr於世界盃開打前受訪時,曾提到將引進勇士的戰術體系,他的目的並不是要讓美國隊瞬間成為勇士,畢竟陣中也沒有Stephen Curry和Klay Thompson等準名人堂級的射手,Kerr的主要用意在於增加跑動與空手掩護,提升戰術的變化性,藉此製造更好的空間分布與球權流動。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