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盃劃下句點,德國冠軍賽擊退塞爾維亞,八戰全勝拿下冠軍《2023世界盃》站在世界之巔:德國全勝快意封王,Dennis Schroder從美國退休球員、這次FIBA世界盃大使Carmelo Anthony手中,拿到這屆賽會MVP獎杯。
2019年世界盃最後4強通通沒躋身這次8強行列。冠軍西班牙要經過資格賽爭取奧運門票,名列第二的阿根廷提前於奧運資格賽出局,確定2024年看不到藍白球衣的身影。第三名法國是地主國保障權、第四名澳洲是大洋洲這次世界盃名次最高的國家,兩隊都會出現在2024年奧運。
東京奧運最後八強是義大利、法國、斯洛維尼亞、德國、美國、西班牙、澳洲、阿根廷,只有四隊打進本屆世界盃八強。這說明FIBA各國之間差距非常小,稍有不慎就會被擠出去,各國對於這種一級賽事無不戒慎恐懼。
擁有最多NBA球員的美國、次多的加拿大最後只能在季軍賽對決,擁有NBA球員似乎不再是勝利保證。然而看看本屆盃賽最後獎項,最佳五人第一隊全部都在NBA效力,第二隊有三位在NBA打球,只有拉脫維亞後衛Arturs Zagars 、塞爾維亞中鋒Nikola Milutinov目前不在NBA。最佳防守球員Dillon Brooks、明日之星Josh Giddey也是現役NBA球員。
八強淘汰賽開打前FIBA官網公布了第二期世界盃MVP榜,Luka Doncic位居榜首、Shai Gilgeous-Alexander第二、Anthony Edwards第三,Dennis Schroder第四,第五到第十名只有Arturs Zagars不是現役NBA球員。
美國這屆世界盃再次遭受挫敗,但NBA聯盟並沒有。NBA仍是搜羅了全世界天份最高、競爭最激烈的籃球聯盟,說是籃球最高殿堂一點也不為過。考慮到NBA跟歐洲籃球聯賽巨大營收差距,短期間NBA一支獨秀態勢不會改變,其他籃球聯盟看不到他的車尾燈。
美國連續兩屆世界盃吃鱉原因很簡單,NBA越來越國際化是最大原因。NBA球員超過四分之一來自世界各國,國際化的確有助於發展市場、但也提升了各國籃球強度。NBA對於大個子主流要求是投射拉開空間,擋拆、手遞手或高位策應,防守部分則是全換防、大範圍掃蕩。美國長人對傳統籃板、卡位等藍領傳統苦工越來越不擅長。
不管是人選問題還是Steve Kerr偏執,符合國際潮流的美國籍長人稀缺,讓Kerr在Paolo Banchero打中鋒無效後大量使用無中鋒五小陣容,偏偏陣中又沒有Draymond Green這種奇葩,導致效果沒有NBA賽場理想。
擁有NBA球星不再是必勝保證是不爭事實,要在FIBA比賽贏球必須要靠團隊作戰。美國堅持與主流世界背道而馳的組訓方式,倉促成軍的結果就是跟FIBA頂級球隊差不多55波。
第一輪希臘、第二輪蒙特內哥羅、立陶宛,淘汰賽義大利、德國,五場面對歐洲國家的比賽美國只拿下3勝2敗。跟德國準決賽更是經典,德國人在全場快節奏比賽完全無懼於美國體能優勢,全力跟美國對轟最後勝出,證明歐洲球隊不一定要靠禁區優勢、半場節奏控制才能打贏美國。
這次美國當然不是最佳陣容,然而即使陣容更強也不保證能笑到最後。上屆年世界盃美國打出史上最差成績,已故傳奇球星Kobe Bryant受訪時表示:
在世界舞台美國就算派出最佳陣容也不容易贏球,1992年巴塞隆納夢幻隊時代已經過去了!
季軍賽後總教練Kerr賽後受訪承認失敗,他這樣說:
每年球員都來來去去,美國很難建立延續性。NBA與FIBA非常不同,我們必須好好研究、重新學習如何贏得FIBA比賽。
這30年籃球已經全球化了,各國球隊都變得更強,要贏得世界盃或奧運都不是簡單的事。
美籍超級球星式微也是原因之一,這幾年MVP得主通通都是外籍,上次純美籍球員拿下這個最大獎是2017-18效力火箭的James Harden。用還不夠成熟的球員上FIBA戰場,暴露了他們的缺點。
舉例來說,這次得分最高的Anthony Edwards爆發力、手感都是上上之選,然而他不具備牽引防守幫隊友製造空間的能力。缺乏好的擋拆長人是一個問題,但Edwards擋拆後僅能幫自己創造得分空間,對於整體防守的解讀不好,無法進一步拉扯防線。
jp320ci
其他國家會進步,該說美國是原地踏步,還是退步呢?
馬特洪峰
相對起來是退步啊
jp320ci
真的同感!
馬特洪峰
沒錯
fb - 黃敬文
人終究是被動改變居多啊 哈
而且高度職業化的職業聯盟的球員想得更多 國家榮譽不一定是唯一
法國是地“主”土國保障權
馬特洪峰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