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BA 國際賽有趣的其中一項主因,就是看到那些相同的面孔,卻在場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在今年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來自奧蘭多魔術隊的選秀狀元前鋒 Paolo Banchero,竟然在美國隊站著中鋒位置。
根據 Basketball Reference 的進階數據,在他上季菜鳥年,Banchero 僅僅只在出賽時間的 3% 擔任中鋒角色,大半時間都主打大前鋒位置。也因此,這項變動也歸功於美國隊總教練 Steve Kerr 的錦囊妙計。
幸運的是,同樣入選美國隊的 Cam Johnson,上個賽季有高達 88% 擔任大前鋒角色,尤其在太陽隊時期飆升至 97%;他的隊友 Josh Hart 雖然不常擔任四號位,但自從被交易至尼克隊後,他代班大前鋒的時間佔比,也從原本的 2% 激增至 15%。
Hart 這位選手也算是個去位置化的奇行種,他自從青少年以來,籃板率都高過同位置同身材的其他選手,在 Banchero 擔任中鋒時,他可以無縫接軌任何鴻溝,並且在 Banchero 外線開砲失準時,在籃下衝搶籃板並補進二波的兩分。

這些陣容的成功來自於對位,更重要的是,以及 Banchero 如何在攻守兩端運用自己的優勢。
首先從防守開始,令人意外的是,Banchero 主扛那些來自世界各國的「純」中鋒,居然如此有模有樣!那些重達 250 磅 (113 公斤左右) 的巨獸,原先以為他的力量主要來自上半身,因此讓他能在持球切入以及低位單打奏效;但事實證明,他的核心力量也相當有料。
也正是如此,這些陣容的最大價值,在於美國隊主打的直來直往的盯人單防,而不像一般「小球」主打的全換防戰術。
Game 1 VS. 紐西蘭 | |||
中鋒 (粗體字為先發) | 上場總失分 | 上場時間 | 平均丟掉一分 所花費秒數 |
Jaren Jackson Jr. | 28 | 12:10 | 26.1 |
Paolo Banchero | 22 | 17:47 | 48.5 |
Bobby Portis | 8 | 3:21 | 25.1 |
Double-big | 12 | 5:12 | 26 |
Game 2 VS. 希臘 | |||
中鋒 (粗體字為先發) | 上場總失分 | 上場時間 | 平均丟掉一分 所花費秒數 |
Jaren Jackson Jr. | 34 | 17:35 | 31 |
Paolo Banchero | 16 | 9:15 | 34.7 |
Bobby Portis | 10 | 2:11 | 13.1 |
Double-big | 21 | 11:00 | 31.4 |
Game 3 VS. 約旦(扣除第四節垃圾時間) | |||
中鋒 (粗體字為先發) | 上場總失分 | 上場時間 | 平均丟掉一分 所花費秒數 |
Jaren Jackson Jr. | 18 | 14:21 | 47.8 |
Paolo Banchero | 17 | 6:24 | 22.6 |
Bobby Portis | 4 | 2:18 | 34.5 |
Double-big | 7 | 4:18 | 36.9 |
註:數據為手動追蹤記錄,如與官方有誤差,可能來自於「雙塔」(double-big) 陣容和垃圾時間的估算(尤其在與約旦一戰更明顯)
隨著這三場比賽過去,你可以看到 Banchero 在第一場比賽的高效率,以及他在美國隊的進攻影響力的式微。
兩者之間的關係明顯來自於對上紐西蘭的那場比賽,該場比賽美國以 21 分大勝;不可抹滅的是他的防守相較於其他中鋒,顯然是突出許多。不過到了第三場比賽,Kerr 反而優先在中鋒位選擇 Walker Kessler,Banchero 在擔綱五號位時的進攻,只在 15 分鐘內以 7 次出手換得 8 分。
這些成績上的下滑並不全然是壞事,畢竟 Banchero 在進到 NBA 之後,幾乎沒有扮演五號位,如果在接下來的 NBA 新賽季,魔術隊想要實驗以 Banchero 擔綱中鋒角色,那麼美國隊的經驗就會相當寶貴。
以高水準的籃球競技來說,中鋒是場上最難的角色之一,因此在場上繳點學費是必要之惡,Kerr 都敢在國際賽舞台大膽啟用了,這應該也給了魔術隊總教練 Jamahl Mosley 一些效法的信心。
你會發現有些原則他同樣帶到進攻端上來,在一些回合當中,Banchero 仍然會要運用他勁爆的體能,在外線試圖甩掉那些對位的純中鋒。
Banchero 也很清楚知道,身為一名大個子,該如何在無球的狀況下做出正確的事:不斷在油漆區內外週遭移動,並且設立掩護之餘,Banchero 還能快速下沉靠近籃框,接獲傳球,以及凌空躍起,讓對方的長人封阻不及只能望球興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四號位獨角獸」等級的身材和運動能力。
接下來的八強賽當中,時間將會應證 Banchero 是否應該考量偶爾轉型——即使在他回歸魔術隊之後。這項創新之舉如果奏效,或許可能開創了像 Banchero 這種體能優異的強力前鋒,能在內線、外線強力主宰的時代。
如果最後無法帶領 美國邁向成功,至少也增進了 Banchero 對於不同角色的認知,以一個全新的觀點去了解位置和籃球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