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世界盃》見證歷史的一刻:德國擊敗美國昂首挑戰世界第一

走出輸給立陶宛吞下本屆首敗的陰霾,,準決賽對手是熱身賽給美國很多麻煩的德國。

作者:馬特洪峰

jp320ci

自己得100,對手也得100,佩服

馬特洪峰

贏球就是比誰得分多

JohnnyHsu

熱身賽美國一路落後最多到16分,

這邊是不是在說美國一"度"落後最多到16分?

馬特洪峰

一路落後也沒錯啊

走出輸給立陶宛吞下本屆首敗的陰霾,美國八強賽找回防守強度徹底壓制義大利《2023世界盃》美國防線重整旗鼓密不通風,痛擊義大利重回世界盃4強,準決賽對手是熱身賽給美國很多麻煩的德國。

請繼續往下閱讀

熱身賽美國一路落後最多到16分,前三節完全守不住德國的攻勢。直到最後一節防守加壓外帶Anthony Edwards發飆,搭配Austin Reaves、Tyrese Haliburton外線開火,才在最後將比分壓過去,證明了德國開打前磨合相當完整。

四強賽前德國是這次世界盃唯一不敗之師,防守相當嚴密。這次世界盃各隊攻擊效率很高,但德國防線非常穩定,失分最高的一場是對澳洲的82分,其他通通將對手比分壓到80分之內。攻擊特點是不容易失誤,前六場打完場均10.2次,四強隊伍中僅比塞爾維亞9.5次多。

第一持球手是FIBA體系中效率截然不同的Dennis Schröder,除了上一場對拉脫維亞烙賽之外,切入突破、中長距離投射相當有水準。同時效力魔術的哥哥Moritz Wagner、弟弟Franz Wagner主打鋒線,籃板、防守、活動力都是重要支柱。尤其Franz身材高大還能幫忙處理球,全能穩健的球風是隊中穩定力量,休息四場後對拉脫維亞傷癒歸隊剛好幫了大忙。

德國攻擊陣除了各隊慣有的高位掩護、西班牙擋拆之外,球員的掩護和跑動積極而明確,樂於多傳一次製造更好機會。特點是除了Schröder外還有多人可以幫忙二傳、快速轉移,主力都有一定分球能力相當均衡。

請繼續往下閱讀

Isaac Bonga高度6-8,活動力優異是側翼第一道防線,米蘭後衛Maodo Lo、拜仁慕尼黑後衛Andreas Obst三分命中率逼近45%是外線主要輸出。6-11中鋒Johannes Voigtmann是主力中鋒,體能、籃板普通但具備射程,他和NBA等級中鋒Daniel Theis是禁區守護神。

擁有四位NBA資歷球員(Wagner兄弟、Theis、Schröder),但是德國沒有完全倚賴他們。對拉脫維亞之戰德國用到9人輪替,只有Schröder上場時間剛好30分鐘,其他球員沒人超過25分鐘,體能調配相當理想。除了後衛David Kramer、前鋒Niels Giffey、新生代控球Justus Hollatz較少亮相,其他都是可用之兵。

本屆美國最大問題是禁區防守和籃板鞏固,德國主戰長人超過6-10的有Voigtmann、Wagner兄弟,接著是6-9的Johannes Thiemann和6-8的Theis,鋒線上Bonga也有6-8高度相當不錯。雖然沒有特別優異的籃板高手,體格部分也沒有傳統東歐球隊粗壯,但是Theis的強硬、Bonga和Wanger兄弟、Thiemann的活動力、Voigtmann的高度還是會給美國相當麻煩。即使沒有Jonas Valanciunas這種重型坦克,德國想必會努力嘗試製造美國先發中鋒Jaren Jackson Jr.(下文簡稱JJJ)的犯規麻煩。

主教練Gordie Herbert帶領下,德國保護防守籃板相當有一套,77.3%的防守籃板率是本屆盃賽第一。他們每場只讓對方抓8個進攻籃板,同樣名列前茅排名第二,美國進攻籃板很難有優勢。攻守轉換的防守對德國來說更是重中之重,畢竟美國的運動力造就了快攻天下第一。相對效率平平的半場進攻,壓迫後的攻守轉換更是美國追分或拉開分差的必殺技。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的體能和深度通常佔優,這次準決賽之前拜賽程之賜又多休息了一天,德國想要撐下來得維持整場高強度才行。

Franz Wagner準決賽前受訪這樣說:

整場40分鐘的比賽必須團隊一起努力,個人突出表現起不了大作用。我們必須整隊都積極競爭,而一但做到了我們可以打敗任何對手!

聽起來像是陳腔濫調,然而這是贏球不二法門。德國沒有Luka Doncic或是Shai Gilgeous-Alexander這種可以一肩扛起勝負的超級王牌,更需要靠團隊合作才行。

立陶宛打敗美國那場比賽也是很好的證據,立陶宛全隊最高得分只有15分,但是有7人得分雙位數、另外兩人得到9分,共有9人投進三分球。籃板部分同樣是群策群力的結果,共有7人抓到進攻籃板。全線開火加上努力拚搶,徹底發揮自身體型優勢,讓立陶宛得到最後勝利。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