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運動防護員困擾已久的外傷處理問題

如果很直覺地想到「外傷」,大概不會覺得是什麼嚴重的事情;然而,細思極恐,雖然有基本處理外傷的技能,不過仍有耳聞許多因照護不周而釀成大禍的案例。「外傷處理」的需求充斥在日常生活中,並非侷限在某個領域的問題。筆者先前因準備演講工作而有了向知名醫院護理師諮詢的機會;之後也有幸能參與前輩指導的緊急醫療救護課程,從中獲得許多實用的臨床技巧以及重要的注意事項。因此,本文將以問答形式撰寫並著重於實際應用面的分享。

壹、特殊外傷處理原則:

一、牙齒脫落:

找到脫落的牙齒,稍微沖洗後放在牛奶或食鹽水裡。不需要沖刷,因為神經可能會被刷掉。如果手邊沒有牛奶或食鹽水的話也可以含在嘴裡;或是可以直接把它放回齒槽,若牙齒不穩則可咬著用含生理食鹽水的無菌紗布固定位置。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切割傷:

  1. 使用乾淨紗布或布料;避免用衛生紙,導致衛生紙殘留在傷口上(協助止血者要戴手套,或請本人自行加壓止血)。
  2. 將加壓力集中在傷口正上方,並非只用手掌握住。
  3. 若呼吸心跳停止並伴隨有大量出血的大傷口,則以大量無菌紗布填塞入傷口內直接加壓 (圖1),此舉必須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操作。
  4. 如果有斷掌,可將其放冰塊袋子並立刻撥打119求救。
  5. 若血跡用噴的、加壓後無法止血、留一灘血、衣物被血液浸潤,都是嚴重出血的狀況,一定要撥打119求救。

撥打119求救:

  1. 說明時間地點機轉病患狀況已經做過的處理。
  2. 不要在救護人員掛電話之前將電話掛斷。

圖1 遇大量出血的直接加壓止血法。

 

三、燙傷:

  1. 沖水:以常溫水降低體表熱度,尤其在受傷當下馬上沖水最有效。
  2. 脱:脫去衣物,避免把水泡弄破而導致感染。
  3. 泡:繼續泡水可減少疼痛,但年齡過小或面積過大則不建議執行,以免失溫。
  4. 蓋:用乾淨的床單、布、紗布覆蓋。避免使用偏方,例如牙膏 (內有鹽分,會刺激傷口)。
  5. 送:送醫。
  6. 水泡:若沒有無菌器材則避免自行刺破。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撕脱傷:

因剪力外傷、年紀增加導致真皮層變薄及皮膚彈性性低、皮下出血、水泡或皮層分離造成;其中,以水泡最為常見。做外傷處理時,不要急著剪除皮膚,應讓組織液體自然流出。

水泡是皮膚受損的結果,分為下列幾類:

  1. 免疫性:天生的、過敏 (藥物蚊蟲咬接觸)。
  2. 病毒感染:帶狀皰疹或腸病毒。
  3. 外傷性:腳後跟被鞋子磨破起水泡。
  4. 血腫:嚴重時會把皮膚撐開,容易出現壞死。
  5. 細菌感染:紅腫熱痛(不一定每項都要有),重點是有急性變化,都要考慮是細菌感染。深層感染會合併發燒、食慾下降或意識改變,則代表即將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或筋膜壞死,一定馬上要去急診。
  6. 燙傷、長時間使用暖暖包、因糖尿病而皮膚感覺異常,烤燈或泡熱水腳也會容易造成水泡。

 

五、破傷風:

  1. 潛伏期:3天 ~ 1個月。
  2. 症狀:腹部僵硬、肌肉痙攣及角弓反張 (圖2)。
  3. 可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施打破傷風疫苗。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2 感染破傷風者出現角弓反張現象。

 

貳、容易忽略的傷害處理細節

  1. 撞傷不可搓揉,以冰敷袋裝冰塊水並以毛巾外包後,在傷處進行冰敷,大約兩週後可康復。
  2. 洗腎、心血管疾病或使用抗凝血藥物 (包含阿斯匹靈) 者禁止熱敷,避免引起出血或腫脹。
  3. 手術後太早熱敷會增加出血風險。

 

參、臨床問題Q & A

一、擦傷:

  1. 淺層擦傷:清潔完上敷料,若有感染則遵循醫囑擦藥膏。
  2. 深層擦傷:當傷口不是粉紅色或是單純滲血,而是呈現白色則屬於第三級擦傷,代表傷害到真皮層,使得循環受損無法自行癒合。這種傷口一個月以上都不會好,因此一定要就醫。

 

Q1: 在運動場上的大片擦傷或是很髒(沾滿泥沙)的傷口應該怎麼清理與照護? 

  1. 先拿礦泉水或清水沖洗傷口,並用無菌紗布將傷口內的泥沙等髒東西刷洗掉。
  2. 用無菌紗布把傷口壓乾。
  3. 用優碘消毒,棉棒由內向外擦。將優碘滴在棉花棒上,避免讓綿花棒碰到罐頭而遭到感染。
  4. 用生理食鹽水,棉棒由內向外擦。將生理食鹽水滴在棉花棒上,避免讓綿花棒碰到罐頭而遭到感染。
  5. 用無菌紗布把傷口擦乾。
  6. 覆蓋石蠟紗布或薄擦醫師指示之藥膏在傷口上,最後以無菌紗布覆蓋以保持通風。
  7. 持續觀察傷口。
  8. 換藥時,若發現傷口被無菌紗布黏住,則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並慢慢除去無菌紗布 (石蠟紗布能有效避免這狀況)。
  9. 如果出現發燒、傷口周圍紅腫熱痛並且範圍擴大則很有可能是蜂窩性組織炎;此外,如有有異味、流膿等等也均須立即就醫。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