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陣容配置
五小陣容真的無法在一級國際賽生存嗎?
不少人在在觀賞完美國比賽後,都會質疑五小陣容在世界盃這種FIBA一級國際賽場上的作用性,Kerr剛好就是最喜歡以五小陣容運用速度帶動反擊的總教練,但其實在面對像立陶宛或德國這類擁有強力鋒線的球隊,多數時候是不敢貿然啟用5小陣容的,最少都會有個6呎8吋的Banchero在場上鞏固油漆區,但大多數會以JJJ或Portis為首的一大四小陣容為主。
Kerr在對陣加拿大的OT的前三分鐘,大膽的啟用以Bridges為首的五小陣容,來與對方的一大四小陣容較量,從美國的防守端來看,缺乏禁區高度影響力似乎不大,因為對方一定以SGA從外圍作為進攻發動點,而Powell的作用會以高位掩護或試圖衝搶進攻籃板為主,從結果來看失分多來自後衛的外圍防守(沒有錯!還是Reaves被打點)。回過頭來進攻端就有產生效果了嗎?並沒有,加拿大的一線對防做得相當紮實,只能賭Reaves或Edwards等人的投籃準度,可惜關鍵時刻仍差了點,無法切入,也沒有高大內線產生禁區的牽制力,進攻空間也就愈來愈小,最後在壓力極大的情況下,Bridges和Reaves的接連失誤直接葬送比賽。
你要說就因為這次五小陣容的失敗,就直接否定了在五小陣容能在FIBA上致勝的可能性嗎?其實並不盡然,Kerr所帶領的勇士多年來能成功地打出五小陣容的效益,除了要有進攻推進速度快,外線爆發力強,以及默契良好的空切跑位配合等要件之外,更必須要建立在防守對抗性平均的五名球員身上。反過頭來看這支美國隊,後衛的防守已經是一大致命的弱點,進攻也沒有太多配合,多是以單打為主,對到這支機動性和對抗性強悍的加拿大,五小陣容也難以在進攻端有所斬獲,當然美國相較於其他國家,球員和球員之間,球員和教練之間彼此的熟悉度一定是比較不足,短期集訓也難以培養出戰術配合上的默契,反而回歸到球員輪流單打效率更高。
但假設巴黎奧運Kerr若能找到多些自家球員進到美國,例如Curry或Thompson,一來後衛防守的問題可以解決,二來在半場戰術配合上執行的流暢度也會大大提昇,這時再使用五小陣容,它在場上的效益也會比這次世界盃提昇不少。
德國和塞爾維亞的鋒線群表現
看到這次德國除了Franz Wagner和Schroeder驚人的得分爆發力以外,德國鋒線的表現也同樣功不可沒,Theis在對陣美國利用自己身高及活動力不斷攻擊美國禁區,此役砍下21分,對陣拉脫維亞時他的進攻籃板也給予德國有更多的二波得分機會;而Moritz Wagner也能裡能外,他可以利用他的身材厚度攻打禁區,反快攻時也能和Theis一樣快速推進到對方籃下接球攻框;而最後不得不談到這位德國隊多年來的主戰中鋒Voigtmann了,對戰塞爾維亞不但能拉出來投射外線,更關鍵的是他能守住曾經在莫斯科中央陸軍的前隊友Milutinov,Milutinov在冠軍戰之前的每場比賽能繳出平均超過10分的成績,對手幾乎無法在籃下限制住他的得分,但在Voigtmann主防下,竟然是被守到沒有任何的FG,這讓塞爾維亞無法打開禁區得分大門,攻擊的空間只能愈拉愈遠。
再來看到塞爾維亞,除了Bogdanovic他仍維持著過往國際賽場上主宰進攻端的殺手級表現,其他後衛群的攻守表現也相當穩定,另外就是有著對手幾乎守不住的鋒線。Nikola Jovic和Petrusev都有不錯的投籃手感,也能運用自己的速度進行突破,特別是在面對立陶宛的比賽,Petrusev外線三投三中,讓Valanciunas幾乎是很難對出來防守。主戰中鋒Milutinov在冠軍賽遭到德國Voigtmann封鎖之前,這屆比賽只要殺到籃底下幾乎是難以守住,他優異的拋投手感,以及和後衛群間的擋拆連線,是成了對方禁區防守的夢魘。
德國和塞爾維亞在場上多是使用兩大三小的陣容,而且四號位都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都具備良好的移動能力和中長距離的投籃手感,塞爾維亞除了中鋒Milutinov偏慢且比較沒有中距離以上的投籃能力外,包括Nikola Jovic,甚至是中鋒Petrusev皆具有很快速的跑動能力,不論是配合擋拆或空切走位,對位的防守球員都很難跟上,更可怕的是他們都有優異的外線手感,這讓對位內線球員是非常難防守。德國除了Voigtmann速度相對較慢,其他鋒線在移動上也都相當靈活,Thiemann和Theis都有很好的爭搶活動籃板能力,配合擋拆和無球跑動都能讓他們成為場上的活棋,Moritz Wager的進攻手段也相當全面,從低位單打、跑快攻到投射三分外線,也幾乎難被防守。
jp320ci
Reaves的防守不是不錯?
sonelisten
其實就以Reaves在NBA的防守來說,他的防守不差,22-23賽季也是愈來愈好。但他在NBA不會遇到這種被大量錯位換防的情況,最多也就對到對方的3號位。
但到了FIBA賽場,面對到這些戰術走位變化多元的歐陸強權,是會更加主動的利用錯位增加自己的進攻效率,立陶宛就是發現Reaves這點對抗相對較弱,才會開始大量運用錯位攻擊他,也讓後面對陣的德國和加拿大跟進打他這點(義大利並沒有主動將Reaves拉出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