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9/17

《台灣男籃的盛夏五年》從這個夏天的盃賽看 2028 國家隊陣容

這個夏天的籃球盃賽大致落幕,接著就是要到入秋的杭州亞運 ,相較於有奪牌壓力的亞運,其實剛落幕的世大運跟瓊斯盃 ,對於觀察自己國內籃球實力來說,尤其站在一個五年計劃發展的角度,我覺得更為重要。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跟公牛球迷交流可加入【公牛球迷討論社團】
更多好文請到全新【AhUtopian的運動雜談】
如果想要點法律跟商業合作的討論請到【四葉有魚-余宗鳴律師】

 

 

這個夏天的籃球盃賽大致落幕,接著就是要到入秋的杭州亞運 ,相較於有奪牌壓力的亞運,其實剛落幕的世大運跟瓊斯盃 ,對於觀察自己國內籃球實力來說,尤其站在一個五年計劃發展的角度,我覺得更為重要。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當國內因為職業籃球的風起雲湧、乃至於 UBA 的外籍生效應開始長期發酵後,由於疫情,過去幾年就算有國際賽事也很難有較長期的集訓跟完整陣容,因此今年算是最完整到國際賽場上驗證的一年。

 

同時,也是因為幾個盃賽密集地展開,我們算是有很大量地機會,不管老中青,最完整地看到目前國內籃球人才庫的展開;當然世界盃資格賽我們的退賽,讓我們少看到了幾個球員,但是當中也有三名球員併入瓊斯盃的藍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為什麼是五年計畫?我想在這次許多籃球觀察者的分析討論,都提到國家隊的培訓計畫應該要拉得更長遠,而五年不僅剛好是洛杉磯奧運,也是個長度蠻適中的計劃期間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自以為地催眠可以打進奧運,這差距還很大;但我們設定一個盡可能讓自己貼近的計畫跟目標,總是可以的吧?

 

最主要的討論,還是會圍繞在球員身上,那由於我們設定的是五年之後的陣容,有些養成、世代交替的考慮都會放在內;此外,國家隊需要的功能和球員在各自的職業隊也不會相同,因此討論上會以國家隊內的需求來討論。

 

因為是要搭配國家隊的陣容,我們就先以球員出發,那我會依序討論

 

*塑造球風的主軸核心
*最高等級的戰力核心
*特定專項功能球員
*關於環境跟制度面

 

一、塑造球風的主軸核心球員

 

我知道在這邊我待會提出來的人選,一定會引起很大爭議,所以我要先說明,在這裡先被列出來的球員不代表「個人實力更好」,而是以國家隊的角色跟位置上來說較為稀有;而其他可能個人實力更高的球員,也許搭配性或相對替代性較高,或是比較不會去定義團隊的球風。

 

我這邊有三個人:馬建豪、曾祥鈞、鄭名斈。

 

原因我想很簡單,當歸化球員有一定強度、而且是中鋒位置的情況下,台灣在 4 號位的強度跟角色,決定陣容的高度跟歸化球員的角色定位,而這三個人是在五年之後的國家代表隊,最有可能當上先發 4 號位的三個人。

 

(一)為什麼馬建豪是首選

馬建豪本身的條件,加上到美國歷練後,這次在瓊斯盃展現出來的天花板跟進步,我想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的心態上算少見的那種捨我其誰,對於自身的籃球發展藍圖也從高中時期就非常篤定,而且以他所處的環境來說,相較於賀丹、賀博,是更有可能被當作 Stretch-Four 來使用發展。

 

不過,畢竟他現在是往 CBA 發展,對於台灣球員到 CBA 後會長成什麼形狀,還是有蠻高的不確定性,但畢竟距離台灣較近,而且假如他往下到 2、3 號位發展,以他的身高也值得當作球風軸心。

 

(二)本土養成禁區對照組的曾祥鈞

  

這次看完瓊斯盃後,有一個問題繞在我心中:如果李德威在養成定型期間,就跟曾祥鈞一樣,必須學會如何在洋將身邊扮演不同角色,那他會不會有更好的發展?

 

會這樣問是因為兩個人其實在許多天賦條件上,我覺得並沒有差距太大,但是不管在職籃賽場、或是國際賽搭配起來,成長期就已經學會跟不同洋將搭配、同時又依然要成為球隊重要輸出來源的曾祥鈞,更懂得如何找到自己的發揮空間跟養成所需要的球技。

 

對於外線空檔的果斷、 short-roll 後提早的拋投、在 dunk spot 的接球準備跟把握度,乃至於在擋拆完後,依照場上陣容作不同路線的移動、又幫自己找到空間發揮,不論當球隊要用外籍高各、或把進攻核心往後場或側翼挪移,曾祥鈞在進攻端都能安身立命。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