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結束的2022-23球季季中,暴龍和公牛就經常是各種交易傳言的主角,主要是這兩隊都面臨團隊薪資居高不下、而戰績不進反退的情況,最後兩隊都沒站在賣方,暴龍甚至還在季中換來Jakob Poeltl,最後兩隊順利進入附加賽名單,但都沒能進入季後賽,分居東區9、10兩名。
另一方面,暴龍和公牛也都剛好逃過豪華稅課徵的標準,兩隊最後都在稅線下不到1M的範圍,總薪資排在聯盟第12和14名,在即將開打的2023-24球季,兩隊目前薪資仍居於聯盟第11和12名,都在169M左右,比預期的豪華稅線165M還略高一點,但陣容和上季比較,雖然都做了一些調整,整體來說卻還是跟上季有類似的問題,看好度都沒有很高,一般預期最有可能的落點還是在東區7-10名附加賽的區間。
其實就算撇除這幾年才有的附加賽制度,過往被預期在季後賽邊緣的球隊,除非是那種因為主力年紀過高從更上位滑落下來的,一般人認知都還是更傾向這種球隊應積極備戰,尋找可能尚有不足的少少元素,朝季後賽奮力一搏,但在暴龍和公牛身上,即便到了新球季,還是有許多球迷會把這兩隊設定在該開賣的那一方,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公牛進攻模式單調是否需要改變
公牛在2021-22球季才終於從數年的整頓後進入季後賽,是引進Zach LaVine後第一次,在即將開打的2023-24球季,球隊平均26.3歲,雖然算不上特別年輕的球隊,但也是在平均值附近,比平均年齡最老的快艇少了足足2歲,但公牛卻很容易給人發展有限的觀感。
其實公牛從很多球場的數據結構去看,並沒有到難有寸進的地步,像公牛上季的防守效率還排在聯盟第5,是很有競爭力的成績,會造成發展有限這種觀感很大一個原因來自於進攻模式單調,而進攻模式單調又和主力的屬性有關。
這邊先強調一件事,進攻模式單調並不能直接換算成進攻很差,公牛上季整體進攻效率排在聯盟第24名確實不好,但其實從公牛的比賽內容除了三分球投的少以外(但命中率並不低),找不到真正太差的點,大部分數據都是在略低於聯盟平均值那邊,公牛進攻端真正的問題是出在找不到特別優勢之處。
而實際內容是一回事,給人的觀感又是另一回事,從兩個數據特別容易說明公牛進攻模式單調這件事,第一是公牛整體傳球數量排在聯盟第10、助攻數排第20、助攻/傳球比排第25,這個數據說明的是公牛做了許多沒特別意義的傳球,會給人一種經常找不到第一波機會只好退而求其次的感覺。
第二個數據是play type,公牛是全聯盟採用傳統擋拆進攻比例最高的球隊,無論是擋拆持球者的出手或roll man的出手比例,都是聯盟第二高,而在一些比較偏向現代團隊協作的項目,公牛的數據都很慘淡,cut比例是聯盟第2低,handoff更是聯盟最低且是離群值,而在最刺激的快攻反擊公牛也表現平平,排在聯盟後段的第21名。
一方面,公牛確實因為進攻模式單調,而成為防守方比較容易針對防守的球隊,但另一方面,在被針對防守的情況下,公牛其實繳出的命中率並不差,以全聯盟最少的三分球卻能在eFG%排在優於平均的第12名。
這樣的進攻數據結構和主力構成是息息相關的,公牛因為缺乏多變的團隊進攻,便只能保守的大量採用把握性較高的進攻模式,而公牛的主力都是能把擋拆做好的球員,更甚者主力本身就是擋拆的主體。
當然會造成這種情況還一個關鍵因素,公牛原本預期能刺激進攻模式多元化的球員,設定在Lonzo Ball身上,而Lonzo Ball一傷超過一年,所以公牛是在薪資空間憑空被一個不能上場的球員佔去的情況下,用了許多額外資源去補洞,像2023-24球季就有Alex Caruso、Ayo Dosunmu、Jevon Carter要去補這個位置,三人乍看之下薪資都不是很高,但Caruso和Carter用的都是該年的中產,等於公牛被迫將填滿薪資上限後的最大籌碼拿去做傷病應急處理,無法去修補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