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9/28

海嘯因何不起浪?-以數據分析淺談林子偉的打擊問題

說是海嘯,卻激不起浪潮,林子偉加盟後的打擊表現確實有些讓人失望,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有其他原因讓他還無法發揮真正潛力?本文以以林子偉打擊傾向、面對球路的不同表現等方面剖析林子偉的打擊問題,並且解答造成他現階段打擊成績的根本。

佳偉

我覺得他防守可以補二壘的那個洞就值了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其實他跟林立真的是差在極限,然後我也不知道具體差多少,年底算RF的時候看看。

漢與賢

版大好!其實就是一句話啊!就是明年就知道輸贏了啊!還有林立移到外野才能讓火力最大化啊!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林立CF、陳晨威LF,朱育賢:「我的時代一下就過去了!?」(設計對白)

Danny

打擊說穿了就樣本數太少基本上等時間去證明就好,至於防守端我是覺得以桃園這種專產不規則彈跳的場地能守這樣已經算很不錯的了,老實說就算讓江坤宇在桃園站一整季都不一定會有今天這樣的防守名聲啊xD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林子偉守二壘的安定感真的不是一點半點,會讓人很想讓他去游擊試試,可是問題是,游擊那個沒辦法轉位置……(哈哈)

發奮丘溫泉

感謝虎大的分析,這比很多「感覺派」的論述清楚多了。
林的守備範圍真的很廣,相信打擊在經歷之後的秋訓和春訓後應該可以調整成中職模式。
想問虎大,樂天正二壘手要給林子偉還是林立?另一個就轉去外野嗎?

發奮丘溫泉

虎大好,感謝你的分析,這比許多「感覺派」的論述清楚很多。
林子偉守備範圍真的很廣,打擊部分等之後的秋訓和明年春訓後,應該可以調整成中職模式,我想是可以期待的。

想問虎大你覺得樂天現在二壘要給林子偉還是林立?看來除非受傷或輪休,不然其中一個可能就會去外野了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我覺得最後可能會發生「林立2B林子偉SS,林承飛改練OF」的狀況(眼神亂飄)

M.A.R.K

這就跟我去大魯閣都打130起跳的,100,110的我反而打不太到,哈哈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那種一、二之三中間那個「之」會不知道怎麼改 XD

Nash Kuo

大家好像太高估林子偉的打擊了,先不論他在美職不以打擊見長,國際賽的表現也頗糟糕,所以他在中職只是正常發揮吧?

RF

雖然可能因為時間過太久,參考價值較低,但你可以看看他青棒時期的比賽。然後回想一下如果他只是個守備組,憑什麼紅襪當年給他那麼高簽約金。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我是覺得應該還不會打不到中職平均,畢竟選球是好的,揮棒看起來也沒啥問題……啦……?

林子偉前進亞運,留下來的是許多討論,假如還有人期待他的話。

這樣說或許很難聽,不過身為目前野手身價最高者,從他初登場的八月十九日到九月二十四日之間,在攻擊方面的表現實在難以恭維,其相對攻擊指數(OPS+,100為聯盟平均)僅有65.7,隊內相對攻擊指數是更難堪的51.9。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打個比方,就是以為海嘯來襲,等了半天以後迎來的是浸濕腳踝的小浪,要說有多尷尬,就有多尷尬。當初林子偉要加盟的時候,多數專欄作家都看好其成為左手版陳鏞基,現在看起來距離實在是有一點點遠。

那麼,林子偉是名過其實,還是真的還在適應?

趁著林子偉還在時光凍結的時候,就讓他這段時間的表現來說話吧。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子偉
到目前為止,林子偉的打擊確實有一點點讓人失望
圖片取自運動視界圖輯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下數據來自灼見運動數據的統計,感謝他們的支持,以下開始解說。

林子偉在前往亞運之前總共打了75個打席,老實說不算多,在75個打席裡運氣可能支配一切,即使如此,這還是累積了一些數字,讓我們來一一檢視。

首先,投手對林子偉投出320顆球,而且看起來是有在提防他,往好球帶丟的比例是44%,稍微低於聯盟平均一些。

再來,相較於聯盟,林子偉不太隨便動棒子,動了以後揮空機率偏高,他的揮棒比例(Swing%)是44%,揮空比例(whiff%)是驚人的30%,這種揮空比例告訴我們,他很少拿棒子去就球,多半是看準來球用力揮棒,揮空就揮空。

這種「用力揮棒去打」的打擊邏輯讓他打出去的球都強而有力,他軟弱擊球比例僅有聯盟的一半,強勁擊球比例則比聯盟高一些,多數都是中間強度的擊球,我們都知道,有些時候是打得好不如打得鳥,他在5次的軟弱擊球裡竟然打出2支安打,就是打成小飛球在內外野之間落地。

說到林子偉的打擊,大家印象深刻的應該是他在外野深處的擊球被接走的樣子,由於林子偉名氣太盛,讓各隊都很警戒他的長打力,佈陣上外野手都朝後站,也就造就之前所說「打到外野深處的飛球通通被收走」的結果。

加上平飛球,他的飛球只在場內落地7次,包含剛才講到的那2支小鳥安,都分布在外野前段或是內野後段,打到外野深處如果不出牆,基本就都找人。球在外野中後段找人並不意外,在牆邊都找人真的就有一點給他倒楣。

說完林子偉的打擊結果,接下來看看林子偉對各類球路的反應。

如果分球種來看,林子偉面對的320顆球裡,有177顆直球、53顆變速球、42顆滑球、32顆曲球、9顆指叉球和7顆卡特球。

粗分的話,變速球、曲球和指叉球可以說是慢速球(offspeed),和直球速差明顯,而滑球和卡特球則是「類直球」,和直球速差比較小。

針對慢速球,林子偉在16次把球打進場內,僅有3次打到反方向,真的是無關進壘點,慢球來就拉。

會這樣說不是沒道理的,如果很粗暴的把進壘點分成內外來看,這16顆球只有6顆在內角,結果卻有13次擊球結果向右邊走,他的進壘點只有「非常前面」和「前面」兩種分別,他的把球跟進來,是大聯盟意義上的跟進來,不是中職意義上的跟進來。

如果他習慣中職以後能抓到比較好的擊球點,之後表現應該會有所改善。中職的變速球對他好像沒什麼威脅性,先不論打不打得好,至少他分辨的不錯,相較之下比較不會去追打,要打也能打中,甚至把壞球打成安打。

再來說到「類直球」,這就比較有趣了。

先來說直球。

林子偉對直球的反應很好,他打直球的打擊率高於聯盟平均,對左投的小樣本內更殺,然而唯一的問題是打直球的時候彈道似乎有刻意抬高,導致平飛球比例(LD%)不到10%,大部分的球都往外野飛然後被接走,如果他的彈道再平一點,或是他把球再帶進來一點,就比較有可能找洞。

卡特的數字太少,姑且不論,接下來要討論的是滑球。

滑球是林子偉今年度完全的弱點,他碰到42顆滑球,揮了其中23顆,打進場內8顆,揮空9顆,其他打成界外。他有挑比較偏中內側的滑球在打,只有一顆王躍霖丟到非常內側的滑球打成反方向小飛球,其他都往右邊走,然後不管打近打遠都是出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