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役輕取香港的中華隊,於杭州亞運小組賽第二戰踢到鐵板,出戰地主中國隊的比賽,首節打完就陷入雙位數落後,儘管第二節漸漸復甦,一度縮小至9分差距,但易籃過後,中國又將領先優勢持續擴大,終場便以20分之差贏球,中華隊吞下本屆賽會首敗。
無盡單打循環 中華隊戰術執行力不佳
談到此戰吞敗的主因,不少人歸咎於天賦差距,以及中華隊的控衛荒。然而,戰術執行力不佳,或許才是輸球最根本的原因。
面對高大的中國,如何克服身材劣勢、將自身速度優勢極大化,世大運的中華男籃代表隊已經示範過一次。今年的成都世大運,中華隊與中國隊曾在小組賽碰頭,當時中華隊憑藉接連不斷的擋拆和切傳,迫使中國換防,製造對方防守溝通的瑕疵,即便中國及時換防,也容易形成「小打大」的錯位,讓中華隊鋒衛搖擺人有機可乘。
回到杭州亞運的賽場上,中華隊此戰同樣透過像是「Flex」之類的戰術,試圖運用掩護促使中國換防,不過執行成效不盡理想。往往花費大量時間掩護走位,還是沒能有效創造空檔,最終仍回到原點,陷入無盡的單打循環。
面對中國強悍的防守,中華隊孤軍奮戰的效率並不高,林庭謙和劉錚命中率都不及四成,合計只進帳18分,阿提諾(William Joseph Artino)雖然攻下20分,但幾乎都是經歷艱辛的肉搏才能拿下。
倒也不是說亞運這批中華隊成員的戰術執行力,不如世大運代表隊,畢竟戰術執行得好壞與否是相對的,不能單憑結果論之,當對手的防守強度越高,帶給戰術執行的考驗就越大。很顯然地,中華隊的戰術執行力,並不足以應付成人等級中國隊的防守強度。
大概是因為本次由桑茂森教練,接替Charlie Parker教練執教,球員需要適應新體系,加上組訓倉促、磨合時間不足,導致中華隊的戰術執行力欠佳。如果陳盈駿、林韋翰和李愷諺能夠健康出賽,或許能夠活絡球隊組織與節奏掌控,但戰術執行更吃重的是全隊上下默契與對戰術的理解,這點並非多帶幾名控球後衛就可以立刻藥到病除,仍需從最基本的組訓做起。
雙塔配置成效有限 四小一大或為解方?
再者,中華隊的人員調度與戰術配置,或許也存在改善空間。如先前文章所述,在桑茂森教練接掌國家隊兵符後,中華隊長人高位策應的比率增加。不過此戰中國外圍防守極具侵略性,中華隊的鋒衛群都受到嚴加看管,難以輕易接球,使得球權長時間停滯在長人手上,問題是中華隊多數大個子球員缺乏面框攻擊技巧,找不到人傳球,也沒辦法自行帶球進攻,造成團隊進攻效率低落。
為了盡可能縮小雙方身材差距,中華隊大多維持兩名200公分以上長人同時在場的傳統配置。當四、五號位並無法展現出足夠的進攻威脅性,教練團或許可以適時應變,考慮採取「四小一大」的組合,以李啟瑋等前鋒擔綱小球四號,畢竟教練團也都把曾祥鈞當高砲塔使用,還不如換上三分把握度更高的球員,加速球的傳導與流動,說不定更容易創造出空檔。
禁區防守可圈可點 可惜防守專注欠佳
中華隊此戰禁區防守可圈可點,阿提諾有限限制對位的王哲林,還兩度製造他的進攻犯規。儘管整場比賽中華隊被對手抓下18顆進攻籃板,但只讓中國透過二次進攻拿到17分,並沒有讓對方仰賴身材予取予求。
中華隊防守比較大的問題,可能是專注度不足。不僅在半場陣地戰,多次被張鎮麟走底線開後門,攻守轉換時,中華隊回防對位的速度也稍微慢了一些,中國因此在快攻得分方面以18比7略勝一籌。
面對到天賦越好的對手,就越該將基本盤固好,展現出自身應有的水準,才更有機會和對手一搏,如果連該有的實力都無法施展出來,遑論縮小雙方的差距。是以,在討論中華隊與中國的天賦差距之前,更值得注意的也許是默契、防守專注度等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