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看杭州亞運》楊勇緯勇奪亞運隊史第100金,歷史回顧金牌榮耀

本屆杭州亞運首要看點,正是中華隊亞運隊史第100金即將出爐,開幕後首日的柔道賽場,就由柔道男神楊勇緯傳出捷報,一路過關斬將並榮獲金牌,為這歷史性的一刻添增光輝。綜觀這69年以來,中華健兒於各個項目不斷努力,從楊傳廣的十項全能開始,寫下一頁頁的傳奇時刻,以下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

作者:圓周率

《看看杭州亞運-15》本屆杭州亞運首要看點,正是中華隊亞運隊史第100金即將出爐,開幕後首日的柔道賽場,就由柔道男神楊勇緯傳出捷報,一路過關斬將並榮獲金牌,為這歷史性的一刻添增光輝。綜觀這69年以來,中華健兒於各個項目不斷努力,從楊傳廣的十項全能開始,寫下一頁頁的傳奇時刻,以下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

 

請繼續往下閱讀

▼柔道男神女王全出擊,克敵制勝霸戰場

杭州亞運於9月23日正式開幕,隔天隨即迎來奪牌希望楊勇緯,於柔道男子60公斤級的出賽。楊勇緯籤表首輪輪空,16強面對吉爾吉斯的21歲小將,沒花費太多時間就以拿手三角固及背負落取得一本勝;8強迎戰去年東京大賽交手過的近藤隼斗,正規時間鏖戰無果,進入黃金得分制也呈現膠著,體力不斷流失下,技巧性地讓近藤吞下3個指導,花費近10分鐘才淘汰強力敵手。

四強戰與蒙古好手ENKHTAIVAN Ariunbold交手,從比賽過程看,楊勇緯技術是比對手來得優異,但礙於體重及閃身技巧,始終難以使出致命一擊,就在終場前1分鐘,楊勇緯抓住機會達成一本勝挺進金牌戰。李夏林貴為杭州亞運頭號種子,生涯卻對楊勇緯毫無招架之力,前三輪都以一本勝晉級的他,奪冠呼聲也相當之高;開賽雙方相互試探,甚至因不給抓握而雙雙吞下1張指導,但楊勇緯的經驗略勝一籌,結束前30秒使出背負投拿到半勝,雖李夏林有針對肩膀未觸地進行反應,卻沒有更改結果,最後就讓楊勇緯拿下中華隊亞運史上第100面金牌,也是柔道項目首面亞運金牌。

連珍羚緊接於隔天女子57公斤級出賽,前兩輪遇到吉爾吉斯與哈薩克的好手,都以三角固和內股分別取得半勝,合計一本勝輕鬆過關。四強迎戰地主選手蔡琪,正規時間即陷入膠著,雙方都無法有效掌握攻擊機會,需到黃金得分制決勝負,在動作違規及無戰意影響皆吞下2張指導,隨時都可能被判罰而輸掉比賽;四分半鐘過去後,連珍羚瞬間發力使出三角固並拿下關鍵性半勝,讓對手遺憾離場。金牌戰對手為前來衛冕的日本好手玉置桃,戰局同樣呈現互不相讓,正規時間就得到2張指導的兩人,進入黃金得分制更是小心翼翼,不斷控制距離且不給機會,連珍羚在一分鐘過後逮住時機,給玉置桃做了一個小內返,以半勝拿下柔道隊史第二面金牌,讓本屆亞運男女金牌皆開張且氣勢如虹。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述圖片來源:中華奧會官方)

 

▼亞運100金歷史回顧,點點開花的榮耀時刻

中華隊從1954年菲律賓馬尼拉的第二屆亞運會正式參與,歷經了69個年頭後,總算走到了生涯隊史第100面金牌的里程碑;從鐵人好手楊傳廣開始到柔道男神楊勇緯,一代傳一代的體育精神,在不同的項目開出一朵朵努力的結晶與花朵,不會白費的汗水讓我們一起回顧。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代表隊從第二屆馬尼拉開始參與,隨即就傳來捷報,楊傳廣於十項全能勇奪隊史首面金牌,男子足球也成功登頂,該屆以6面獎牌於18個國家排名第6收尾;兩項目下屆東京亞運皆蟬聯金牌,蔡成福成為第二位於田徑場獲得金牌的選手,加上舉重、桌球及拳擊三項目,中華隊開始在個人項目展露頭角。1966及70年的曼谷亞運,飛躍的羚羊紀政一炮而紅,在跳遠及100公尺奪得兩面金牌,承接楊傳廣的棒子讓旗幟閃耀於大會賽場,推動歷史持續留名。

1990年北京亞運,中華隊時隔20年重返亞洲巔峰競技,可惜僅奪得10銀21銅,沒有任何項目能站上凸台最頂端,但卻也為往後盛世點燃引信;下屆轉往廣島舉辦,除了王惠珍於200公尺奪金之外,未能於奧運登場的保齡球、軟網及高爾夫傳來好消息,相隔已久再有團體項目拿到金牌,張榮三也在跆拳道斬獲獎牌成為先驅。三度前進曼谷的亞運,中華隊派出多達32項代表隊出征,共計在10個項目有獲得金牌,收下19金17銀41銅、總計77面獎牌,仍是史上成績最好的一屆,撞球、空手道及武術於此逐漸萌芽,成為接下來重點奪牌項目。

(圖片來源:中華奧會資料照;紀政)

 

進入2000年代之後,國人熟知的項目開始出現在奪牌榜中,袁叔琪以17歲之姿,個人賽過關斬將並打破亞運紀錄,拿下射箭史上首面金牌;陳詩欣、黃志雄等人就此崛起,後再奧運另闢新的道路,盧彥勳也打響名號,後續征戰職業賽場,10面金牌雖不比上屆多,卻讓我們看見許多名將冒出頭來。來到杜哈亞運,絕對不能忘記的就是國球棒球贏得金牌,林智勝在九局一棒擊退日本,豪邁舉腕揮臂的模樣依舊深植人心;撞球則由柳信美及林沅君等女將接手搶牌,跟跆拳道的蘇麗文一起,讓該項目躍升成往後的奪牌重點發展。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