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從健行、郊山到高山,為各階段山友量身打造的肌力與體能訓練保養法,預防、解決登山造成的疼痛與不適》
梁友瑋(山姆伯伯) 著 / 臉譜出版
(以下節錄自本書 p.92-98)
談肌力訓練的動作之前,需要先從「功能性訓練」的觀點,了解什麼樣的肌力訓練才符合登山需求,否則你會不知道從何選擇適合的訓練動作。什麼是功能性訓練呢?在《全彩圖解.功能性訓練解剖全書》裡有簡單明瞭的說明,我整理幾點與讀者分享:
功能性訓練,就定義來說,它能幫助受訓者無論在日常生活或競賽上,能把身體功能發揮得「更」好。它不是某種特殊的訓練類型,而是一種聰明、有目的性的訓練方式,旨在恢復動作品質,提高運動表現,並降低可能的受傷風險。
傳統課表深受健美與舉重的影響,非常重視雙邊與機械式的肌力訓練。雖然雙邊動作很棒,像是深蹲、臥推與硬舉,對發展基本的矢狀面肌力與穩定度是很好的動作,但在你的程度到達入門等級後,就應該進階到單邊訓練動作,來挑戰額狀面與水平面的穩定度,單邊的肌力比較能代表身體在日常生活與體育活動中移動的方式。
機械的訓練通常著重於孤立的動作,不會要求身體創造穩定度,因此無法反映真實生活中運動的壓力來源,雖然這個訓練方式對於針對肌肥大很有幫助,但在設計功能性訓練課表時應該避免。
從功能性訓練的觀點來說,登山活動是屬於單腳交替運行的動作模式,因此應該以單邊訓練動作為主。初學者或肌力較差的人,可以先從雙邊動作開始學習並建立基礎動作模式與肌力,在熟悉動作模式且達到一定的肌力水平後,再進階到單邊的訓練動作,發展出更符合登山需求的肌力。
理想上,適合登山運動的肌力訓練動作,依身體動作模式可以做以下的分類:
但在實務教學上,我很少安排上肢垂直推及拉的動作,原因如下:
- 大多數人肩膀屈曲活動度不足
上肢垂直推及拉的動作模式十分要求「肩膀屈曲活動度」。肩膀屈曲活動度的基本判斷方式是讓手臂高舉過頭(圖4.1):若手臂可以順暢地高舉過頭,手臂能對齊耳朵,表示進行動作是「可行的」;若手臂無法流暢地舉起、過程中會出現不適,或者手臂無法對齊耳朵,表示進行動作暫時是「不可行的」,因為肩膀屈曲活動度不能滿足動作的要求。
就我的經驗,除非平時就有長期在做「手高舉過頭」類型的運動或訓練,像是游泳、攀岩、舉重、肩推、引體向上等,否則大部分民眾在進行這類動作前,需要安排足夠的熱身工作,同時以「漸進角度」來選擇動作,才能在「無痛」的情況下練到正確的肌肉位置。
- 引體向上(上肢垂直拉)難度較高,且可能造成肩膀內旋進一步惡化
關於上肢垂直拉,經典的動作是引體向上。我們習慣使用身體前側的肌肉來從事日常活動(如使用電腦、拿東西、洗菜、騎機車、握方向盤等)與體育活動,因此肩膀前側肌肉(推的肌肉)會比後側肌肉(拉的肌肉)來得發達,加上長時間維持在同一姿勢,使得前側肌肉變得緊繃甚至短縮,導致肩膀處於「內旋(往內旋轉)」狀態。由於不平衡的活動狀況,再加上肩膀後側肌群缺乏足夠訓練,使得肩膀結構非常不穩定,而前面提過,不穩定會引起不適或疼痛。
引體向上會訓練到闊背肌,而闊背肌也是肩膀的內旋肌群,為避免使原本肩膀不穩定的情況進一步惡化,所以我不會安排引體向上;另一方面,它的動作難度較高,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進行引體向上,尤其是女性與體重較重的男性,雖然可以使用彈力帶來「漸進難度」(圖4.2),但過於考驗訓練經驗,對於初學者來說,風險大於好處。
有學員曾問過:「有人說可以用仰臥拉舉(圖4.3)來替代引體向上,它不需要單槓就能進行,且難度較低,為何不安排呢?」
以肌肉的觀點,仰臥拉舉及引體向上都能練到闊背肌,但其他的肌肉群並不一樣,因此,仰臥拉舉是無法替代引體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