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11/18

在怪物雲集的 NBA 該如何生存?P.J. Tucker 的求生之道

《三十而立系列》專講年過30的資深球員籃球路:身為二輪選秀的P.J. Tucker,為何能在被聯盟淘汰後重回聯盟?甚至這一待就是13年,成為聯盟第三老的球員?

作者:阿准

中壢小跑車

推!

如果提到 NBA 的硬漢,P.J. Tucker 絕對是榜上有名的。

現年38歲的他,在聯盟已是第三老的球員,排在他前面的,皆是預約未來名人堂的球星, LeBron James 與 Chris Paul。

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為二輪選秀的球員,能夠堅持到這個年紀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然而,關於他的故事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了,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更想要專注於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認為他,一個在選秀時因為被質疑天賦不足而掉到二輪,甚至在打完新秀球季後還被迫到歐洲球隊打球的球員,能夠在聯盟中生存這麼久?

 
 
 
 
 
 
 
 
 
 
 
 
 
 
 
 

P.J. Tucker(@pjtucker)分享的貼文

這也可以說是自己看 NBA 這些年來,所總結的球員生存法則。如果你不是那種被大家期待,球隊願意投入大量資源栽培的球員,那麼這種方式可能就是大多數人會選擇的模式,甚至有時候我認為這樣的發展模式也很適合普通人用在自己的職涯規劃上。

整體模式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跟在球隊的「不可取代性」息息相關,不可取代性越高,代表在自由市場越受歡迎,也比較不會缺下一份工作。

而不可取代性是隨著階段漸漸上升的,這三個階段分別為「賣體力」、「賣技術」與「賣品牌」,而階段的提升並不一定是隨著時間增加而提升,而是要看有沒有達成關鍵的條件,有很多球員終其生涯也沒有走到後面的階段,有可能是個人心態的問題,也有可能是選到錯誤的環境,甚至有可能是因為傷病,就這樣默默淡出聯盟。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就利用 P.J. Tucker 的生涯,來說說自己對於每個階段的認知與看法吧!

階段一,賣體力

「你雖然在這個聯盟,但你可以感受到自己不屬於這裡。」

第二輪第三十五順位被暴龍隊選中,6呎5吋(約196公分左右)的 Tucker 在大學時期主打大前鋒,但是在選前球評預估,這樣的身材打禁區沒有優勢,而他也沒有拉到側翼的外線與運球技能包,因此被認為 Tucker 的天花板頂多就是一名功能單一的板凳球員。

在先天條件不好,技巧開發的投資報酬率太低的狀況下,Tucker 自然不會受到暴龍隊的青睞,因此新秀年,Tucker 大多時間都在發展聯盟度過,甚至在賽季結束後就被裁掉,開始了自己海外打球的顛沛流離。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這也是階段一常見的特點:取代性高。

因為年輕有潛力但沒有兌現,大多球隊在這個階段時會評估培養難度,以及該名球員能提供的即戰力,來決定是否將該球員留下。而這個時期大多是剛進聯盟,到新秀保障合約結束的四年間,如果是領非保障的二輪秀合約,那時間會更短,因為在自由市場或是之後的選秀會上,很容易就能找到可以取代的年輕球員。

換言之,19-23歲這個階段的年輕球員,大多會因為年輕有潛力,讓球隊願意投資來賭一賭兌換成即戰力的可能性。

所以這個階段的球員,通常想要留在聯盟,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培養自己的主力技能。

所謂的主力技能,就是一個可以立即搬上聯盟的技能。這個技能可以是防守、可以是投籃、可以是組織、可以是無球跑位等等,總而言之就是一個當教練派你上場時,你可以「立刻」做出「穩定」貢獻的領域。

在新秀年可以確立好一個主力技能,並且將其打磨到專精,那在新人合約結束後,可以留在聯盟的機會將會大大提升,如果這個領域正好是球隊欠缺的區塊,那上場機會就會增加,甚至進入輪替。

這時候很常見到的問題是,有些球員不僅一項技能包,因此會想著多線發展,一下練組織,一下練防守,但這樣的方針很吃個人的學習能力,如果掌握得快那可能可以更快邁入第二階段,但更多的人是練成了樣樣通、樣樣鬆的「全不能」。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比較偏向非戰之罪,也就是球隊的定位,如果該位置有很多需要培養的球員,而球隊教練又無法有效地分配資源,讓球員有時間上場磨鍊自己的主力技能,那麼很有可能拖到該名球員的新秀合約結束,其他球團也不太清楚他能產生什麼樣的貢獻。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