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Harden被交易到快艇時再次吸引大家的目光。他本人曾說:「我不是體系球員,我就是體系。」
他從沒直接說明過該句話的意思,不過當他說他在七六人扮演的進攻角色受到限制後,明顯就是表明他想要有更多的出手次數。
效力火箭的那段生涯巔峰期裡,他曾有過單季場均出手24.5次的紀錄。上季,他的場均出手次數下滑至14.5次。在為快艇效力的前四場比賽,他的場均出手次數為9次,但這個數字之後應該會升高。
Harden說他是體系的時候,其實他沒想到他影響的不只是場上的出手次數分配。他待過的球隊其實在某些進攻數據都很類似。不看場上使用率的話,「Harden體系」的特徵還是可以被整理出來。
NBA近幾十年很少球員能像Harden一樣讓所在的球隊都呈現出某些特定的風格。綜觀來看,Harden效力的球隊會呈現三個特徵:
- 球的流動很少
雖然七六人上季的場均傳球次數的排名(第13名)不算差,但這是唯一的離群值。2015-16球季裡,Harden效力的火箭排在第24名,然後在他效力火箭的最後的四個賽季裡,名次都排在倒數第三或更低。
- 進攻時,無球的球員很少移動
自2013-14賽季開始,NBA開始記錄球員的單場移動距離,以及單隊上場球員整場下來進攻及防守移動的總距離。Harden待過的球隊會有偏低的進攻移動距離。
他效力火箭時,火箭的這項數據低於聯盟平均。在2014-15賽季,差點就掉進倒數前五名。在效力火箭的最後五季,火箭則全都排在聯盟墊底。在他為籃網效力的那兩季,籃網的這項數據分別排在倒數第四名和第二名。至於上季,七六人的這項數據排在聯盟倒數第三名。
- 運球次數偏高
關於場均的每次觸球運球次數(dribbles per touch),火箭在Harden時代的前期還沒有明顯的偏高,但當補進Chris Paul後,這項數據很明顯地成長。Harden效力火箭的最後三季裡,火箭的這項數據兩度聯盟第一,另一季則是第二名。隊上有Harden、Chris Paul、Russell Westbrook這類球員時,這項數據明顯會上升,不過不全然是因為他們運球次數會比較多,還有其他衍伸效應。
這類型球員的隊友跟他們一同在場時,因為知道持球次數不多,所以拿到球時,想把握的心態會讓他們傾向嘗試自己運球突破,而非直接傳出去。
這十年累積的例子已經讓大家看清楚Harden會如何影響待過的球隊。他待過的球隊會呈現以下幾個進攻特徵:進攻時間拉長、節奏放慢、大量單打、戰術容易預測。

有趣的是,他在為快艇效力的前幾場比賽裡,快艇完全呈現上述的進攻特徵,而且是在沒將進攻權全部下放給Harden的情況下。事實上,快艇主帥竟還公開地要Harden打得更自私一點。
Harden的場均出手次數(9次)排在隊上第四,勝過他的球員分別為Kawhi Leonard、Paul George、Russell Westbrook。他在快艇的場均出手次數其實跟第五名(8次)的Bones Hyland差不多,距離第三名(13.8次)的Westbrook還有一段距離。
論場均觸球次數,前四場比賽場均56.3次的他也還沒高到全隊第一,不過和第一名(56.8次)的差距不大。目前他的每次觸球運球次數為3.84次,高居全隊第一,不過巔峰期的他場均5.97次。
其實Harden的個人風格跟全盛時期相比已經有一小段差距,可是快艇卻還是完全呈現Harden過去帶給待過的球隊的特徵。以下是Harden入隊前後的一些數據差異:
入隊前 | 入隊後 | 入隊前聯盟排名 | 入隊後聯盟排名* | |
場均傳球總次數 | 270.2 | 232.8 | 第20名 | 第30名 |
場均上場球員進攻移動總距離 | 10.22 | 9.21 | 第9名 | 第30名 |
每次觸球運球次數 | 2.43 | 2.6 | 第9名 | 第2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