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gg Popovich 經常將自己的成就──在名人堂佔有一席之地、五座總冠軍,以及 NBA 史上最多勝教練,歸功於贏得 1997 年的選秀狀元籤並選中了 Tim Duncan,換句話說,就是運氣好。直至今日,馬刺仍在球隊聚餐時敬 Duncan 一杯,並開玩笑地說他們的成功、他們的生活以及餐桌上的美酒都是來自這位老兄的功勞。
雖然他們所言不假,但馬刺也親手開創了他們的幸運,他們確實是 NBA 幾大潮流的先驅。他們比大多數球隊還早建立國際球探基礎設施,並選中 Tony Parker 及 Manu Ginobili。
他們以創新的方式及具互補性的球員來延長年紀漸長的三巨頭的職業生涯,他們甚至在 Daryl Morey 之前就擁抱 corner 3。若說選中 Duncan 是馬刺王朝的開端,那麼馬刺也至少為籃球運動的蓬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條件。
然而,隨著其他球隊迎頭趕上以及隨之變化的聯盟,近年來這些條件備受挑戰。Kawhi Leonard 的交易要求不但使馬刺規劃多年的絕佳計畫泡湯,也駁斥了有條不紊的馬刺對現代 NBA 建隊的戲劇化轉折免疫的說法。
當馬刺轉而採取高度依賴中距離跳投這個過時的進攻方式時,從他們的人員配置來看這個做法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這也顯示了在一個越來越由明星球員組團主導聯盟下前衛思維的極限。連續四年勝率低於 50% 點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疑問,難道過去的一切真的都是因為 Duncan 嗎?
23年後,好運再度降臨在 Popovich 與馬刺身上。他們迎來了 Victor Wembanyama,繼 LeBron James 之後最令人驚豔的新秀,10月25日對上小牛的比賽是他批上馬刺戰袍的首場例行賽,為馬刺自 Duncan 退役後第一個賽季、Zaza Pachulia他們敲響死亡的喪鐘以來最令人興奮的賽季揭開序幕。

就是這樣,馬刺再度歸來,回到國家電台上,也回到 NBA 的時代潮流之中,且或許將會持續發光發熱。馬刺接下來的 23 年或許無法與前面 23 年相提並論,但也無法不去想像他們或許能超越前面 23 年。
約兩個月前,超過 13000 名粉絲為了觀看熱身賽以及親眼一睹 Wembanyama 的機會而湧入聖安東尼奧的 Frost Bank Center,有些粉絲甚至前一晚就在外面搭帳篷。伴隨著外星人面具、無數 Wembanyama 1 號球衣以及熟悉的興奮感,馬刺迎來了另一個賽季的開始。
但今年,這種興奮感覺不太一樣,Wembanyama 的熱身賽表現精選輯絲毫沒有使之減弱,觀眾的期待帶著好奇與驚嘆,每個人都想瞧瞧 Wembanyama 能做到什麼,沒有人想錯過任何一刻。
除了前幾個賽季,馬刺一直以來都更近於完成品而非原料,就連 Duncan 跟 David Robinson 到 NBA 時都是年紀較大、更成熟的新秀,已經準備好帶領球隊贏來即刻的成功。就記憶所及,馬刺球迷們的喜悅來自於球隊的穩定性與必然性,當他們四周的挑戰者與爭冠者崛起又衰落時,他們依舊穩固的敲打著岩石(pound the rock)。
現在,馬刺球迷正開啟了一段新的冒險,本賽季感覺就像一場探險,我們究竟會發現什麼呢?
首先,需要一再重申的是 Wembanyama 並不是 Duncan,但他們位置相同,且都可能帶來類似的贏球效應。不過Wembanyama 似乎已經準備好引發一個 Duncan 式的「他究竟是大前鋒還是中鋒?」辯論,但相對之下 Duncan 的支配性是低調且技術純熟的。他能徹底拆解對手但不出現在比賽精華上──運用 12 尺擦板球以及精密的防守等等的鈍器來肢解對手。
然而 Wembanyama 不一樣,他的身材與天賦會使得他連最基本的動作都顯得具革命性。
球隊通常會具有他們領導者的形象,而在 Duncan 生涯中的馬刺正是如此。
即使他們隨著時間有所變化,從以 Duncan 與 Robinson 為中心的背框單打工廠發展成以移動與三分球為基礎的進攻機器,他們也從未拋棄 Duncan 的價值觀—團隊大於個人,基礎與功能重於球風(雖說有 Ginobili 的存在),就連整個球隊都好像是根據他們的明星球員運作──低調、保守又井然有序,隨著 Wembanyama 的出現,事情也將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