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里】
一般而言,球的直徑越大體積越大,在飛行中接觸的面積就會增加,形成空氣阻力增加的情況下,球的旋轉與速度勢必是會下降(想想壘球跟棒球的全壘打牆距離便可略知一二)。也因此球體變大之後,對於一些力量相對較小,原本是靠發球控制旋轉落點取勝的選手,將面臨較大的衝擊。加上無遮擋發球、改為11分、2球換發的規定之後,在剛從38mm換成40mm那個時代下,中國隊的劉國樑的時代大概就結束在那時。(不過中國大陸江山代有才人出,也許沒有換球改規則一樣要退下來,但會不會再晚個幾年呢?)
而由於球速減慢,亦即表示來回球會變多,相持球回合數一多,選手跑動的肌耐力與心肺能力都必須要提升。而且也因為球速變慢,要打出同樣質量的球需要更大的瞬間爆發力。在技術層面上,由於旋轉下降,發球方的優勢已經不像過去那麼明顯,反倒是接發球的撥球、擰球技術將會不斷的提升。另外就是因為質量會比打小球時差一點,前三板得分率勢必會下降,也因此連續球一多,小手臂的快帶或是中遠台對拉的能力都會變成日後選手訓練時的重點。我們可以從影片中的精采好球來觀察上述的狀況。
【結論】
從桌「球」的演進過程,不難看出絕大多數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球的來回,不僅是觀眾能夠更清楚的看清楚球的變化,更是希望能夠將桌球運動繼續推廣出去,誠如日本發明44mm大小的球一樣,否則撿球的時間比打球的時間多,那就不好玩了吧!(雖然世界比賽也是撿球時間多於打球,可參閱乒乓邦大大的【外電+影片】桌球比賽中實際擊球的時間比例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11500)
所以,桌球改成足球的外貌,這樣好不好呢?

原來只是愚人節的玩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