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四隊中唯一使用雙洋砲的球隊,在「草總」謝長亨作出5/15將由洋左投寇迪領銜先發抗猿的宣示之後,目前投打表現都是聯盟墊底的中信兄弟,到底要拆解雙洋砲?還是要補強先發輪值?就成了近日球迷間討論的熱門話題。
最後結果揭曉:洋投布萊文斯說掰掰,佩卓與耐克續留,雙洋砲結構不變。這個決定對中信兄弟而言是正確的嗎?

其實要不要拆雙洋砲在球季初期根本不是問題,佩卓與耐克是中信攻擊的發動機,配合本土打者因狀況起伏輪流發威,讓中信有機會靠打擊取勝(延伸閱讀:4/21拙文 中信兄弟沒有本錢拆解雙洋砲)。但考量到三名洋將的近況,這個問題反而變得棘手了。
布萊文斯確實在四月份慘遭打者凌虐,但在面臨洋將撤換的期末考壓力下,連續兩戰拿下勝投,且至少投完7局,更重要的是做為一個以「讓打者打不好」為目標的投手,布萊文斯這兩戰的滾飛比分別是12/7與10/5;而且不論當日控球狀況如何,他達成了對中信兄弟牛棚最重要的任務:吃完局數並且讓官大元陳鴻文直接銜接。
同一期間佩卓與奈克的狀況又是如何呢?
PA | XBH(長打) | RBI | SO/BB | AVG/OBP/SLG | |
佩卓(四月份) | 54 | 5 | 6 | 14/2 | .296/.321/.500 |
佩卓(五月份) | 22 | 1 | 3 | 3/4 | .136/.259/.273 |
耐克(四月份) | 85 | 5 | 11 | 8/9 | .370/.435/.452 |
耐克(五月份) | 25 | 2 | 3 | 2/2 | .190/.292/.333 |
對照布萊文斯的表現,不難看出在四月份雙洋砲拆不拆根本是假議題,但進入五月之後小布回穩,雙洋砲卻同步陷入低潮,兩人的長打威力也掉下來,中信兄弟這陣子的火力,其實是靠本土打者如周思齊、張正偉等人撐起來的。
考量近況,捨棄布萊文斯而就雙洋砲似乎是個奇怪的舉動。
但我們得用更宏觀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決策。
首先是其他三隊的主力洋先發列表:
IP | H/9 | SO/9 | BB/9 | FIP | ERA+ | |
蘭斯佛(猿) | 63.0 | 10.14 | 4.57 | 2.14 | 3.50 | 167.1 |
神盾(猿) | 21.0 | 11.57 | 11.14 | 1.29 | 3.31 | 130.0 |
羅力(犀) | 56.2 | 9.85 | 5.40 | 1.27 | 3.75 | 166.1 |
義凡(犀) | 46.0 | 12.91 | 7.43 | 1.37 | 4.63 | 88.4 |
賈斯汀(獅) | 47.1 | 9.13 | 6.08 | 3.23 | 4.05 | 164.8 |
大衛(獅,已註銷) | 20.1 | 7.97 | 8.41 | 9.30 | 5.52 | 103.0 |
洋將型態各有千秋,但洋投確實佔據了其他三隊的頭號先發位置,Lamigo桃猿除了蘭斯佛與神盾,還有新洋投艾肯及吃了全隊第二多局數、ERA+ 101的王溢正;統一獅雖然註銷了大衛,但輪值圈除了補進新洋投馬力斯,潘威倫也提供了高品質的局數(49局,ERA+ 124)。
IP | H/9 | SO/9 | BB/9 | FIP | ERA+ | |
林煜清 | 36.0 | 9.50 | 6.00 | 3.50 | 4.86 | 143.3 |
鄭凱文 | 53.1 | 11.14 | 8.78 | 2.19 | 2.77 | 110.0 |
布萊文斯 | 55.2 | 12.77 | 3.72 | 2.26 | 4.76 | 77.5 |
反觀中信兄弟的頭兩號先發則是林煜清與鄭凱文,本土投手撐起一片天固然讓人欣喜,但在理想的策略上,布萊文斯身為唯一的洋投,最重要的功用就是成為輪值圈頭號王牌,讓鄭凱文與林煜清可以在對戰其他隊的本土投手時發揮他們實力上的優勢,類似上駟對中駟的策略運用。
布萊文斯確實吃了許多局數,表現卻低於中後段先發的隊友謝榮豪與王梓安。義大的義凡表現普通,但後面還有另一名洋投史密斯(ERA+ 90.5)可以吃局數;統一除了洋將還有潘威倫與廖文揚(ERA+ 107);Lamigo的洋將水準最高,本土先發除了王溢正還有許銘傑(ERA+ 145),而以上提及的選手,ERA+ 的表現都勝過布萊文斯,累積表現無法達成球隊所設定的戰略目標,我認為這是布萊文斯最後被註銷的主要原因。
用眼睛看運動
布萊文斯真的可惜了,虧他後面幾場開始回穩
這也是他第二次來台灣,前一次是2013的亞職大賽
那年他代表義大利來比賽
違反
作者寫完的隔天,雙洋跑就回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