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wrinka 這次法網奪冠後, 他自己,還有教練 Magnus Norman 頓時變成大熱門 ... 邀約不斷, 很多人認為就是 Norman 轉變了 Wawrinka, 讓他破繭而出 ... (Norman 之前也曾執教 Robin Soderling, 讓他進入世界前五, 也締造多年難破的法網唯一擊敗納豆紀錄 ...)
Mats Wilander 甚至在近日撰文中,聲稱 Norman 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練 ...
在這篇 Norman 本人的回應中, 他則說他自己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
他表示, 選手在職業階段的成功, 有很大的功勞是在青少年期發展階段的教練, 也就是在這些鎂光燈之外, 沒有人注意時, 晨昏苦練, 做苦工的基礎教練 ...
Norman說, 他自己當然有功勞, 但是, 假如沒有基礎的教練在青少年時期,奠定好的基本功, 職業階段的 tour coach 再強, 也無法扶得起阿斗 .....
Norman 自己也是某個訓練營的共同負責人, 所以他也有訓練一些青少年選手的經驗。 他舉了一個例子: Elias Ymer,某個Norman從12 歲訓練到 19歲的選手。
Elias 現在已經快要進入ATP前 150。 目前已經轉移到其他地方訓練, 但是 Norman 覺得他之前給了 Elias 很紮實的基礎, 也很高興選手可以前進到下一步, 到很好的地方繼續訓練 ... 以後如果 Elias 有很好的成績, Norman 也會為他高興。
我們可以說 Norman 很謙虛 ...
或者是因為他也是基礎的教練, 所以他知道尊重基礎教練, 給基礎教練應得的稱讚 ...
也或者, 他說的只不過是事實 ...
我想這些高階的教練, 都知道基礎的重要 ...
當一個好的基礎教練之所以不容易, 首先是你要知道怎樣才是好的基礎; 甚麼年齡適合打哪些底; 怎樣循序漸進 ... 其次, 在這些基礎階段, 需要反反覆覆的苦功練習 ... 再來, 這些時候其實不會有多好的成績, 不會有光環,也不會有人來吹捧你是世界第一的教練, 沒有名, 當然,也有很大的可能就沒有利 ...
也就是說:基礎教練, 其實是投資報酬率低, 需要知識水平卻高;播種在你無人知, 收穫在他沒你事的, 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
就好像大俠燕南天練的嫁衣神功 ... 練起來困難重重, 雖然威力高強, 但是自己不能用!? 非要轉嫁給別人, 成就他人變成武林高手 ...
假如你, 是一位基礎教練。 你可以忍受默默的付出, 但是成果都在選手已經離開你這邊之後才出現? 你在你家辛苦種花施肥, 多年之後卻到別人家才開花結果?
很多人是不幹這種笨蛋事的 ...
所以, 假如基礎教練想要趕快收穫成果, 有很大的可能性, 就會變成揠苗助長 ... 現在是贏了, 有名了, 可是以後的發展卻受限了 ...
所以最常會見到的幾個問題:
1. 厲害的教練去教高階, 初學反正不重要, 隨便教教就可以: 很多初學或啟蒙的教練, 根本是菜鳥教練擔任。 因為大家認為這不重要 ... 很多這些啟蒙的教練, 可能連需要打好怎樣的基礎都搞不清楚 ...
其實,理論上來說, 教越小的小朋友, 教越初學的, 應該要是越厲害, 懂越多的教練才對 !!
2. 短視的基礎教練: 也許因為學校需要成績, 也許因為個人需要光芒,也許怕沒成績家長就帶了走人 ... 就算知道應該要打好基礎,也還是只好以目前的成績做為第一優先
短期內看起來很風光 ... 成人之後, 奇哉怪也?小時虎虎生風, 長大卻怎麼打也打不上去? ... 悔之已晚 ...
3. 不願放手的教練: 基礎教練功成就可以身退, 讓選手往下一個階段去 ... 假如選手已經超過你可以帶的程度, 應該幫他找更好的地方, 或是至少放手讓他繼續高飛 ...
有的人明知自己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 但是成績好的小朋友他就是不肯放手 ... 照理說, 你應該給小朋友祝福, 希望他能繼續發展, 以後有所成就你也與有榮焉 ...
假如有這些原因, 會導致很難培養出像小瓦這樣, 基礎功底很好的選手 ... 不論之後的 tour coach 再厲害, 可能也很難讓他們拿個大滿貫 ...
其實不僅僅網球,其他運動選手的培養,甚至擴展到一般小朋友的培育,均有類似的道理。各位不妨深思 。
ENVY
的確,這都是不爭的事實,畢竟職業運動吸引人之處,就是那高額的報酬回饋,當球員成名之後所接收到的回報,是我們一般人很難去想像的數目。
但凡職業網壇發光的球員,基礎必定扎的非常堅固,由小開始的科學化訓練,不再是過去台灣斯巴達式的訓練法(當然現在還存在),看到目前世界網壇的耀眼的球星多半來自於歐洲地區,特別是西班牙或俄羅斯、法國等...,可以去觀察到一個現象,為何他們的球員可以不斷的湧入世界網壇中,即使並非像Nadal、ferrer或Sharapova等大家較為熟悉的球員,也有許多在世界前30或40的頂尖球員,如Lepez、Robredo、Navarro等球員,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現象發生?
那就是他們的網球體系已然形成一套規模在運作,從基礎的網球訓練到青少年,再到轉職業,每次網球的強度都不一樣,所要面臨的困境也都不相同,這個產業已經成為「專業」的項目了,核心是網球,周圍的運動防護醫療、核心基礎訓練、網球技術指導等都是具備完善的軟硬體資源的。
我想台灣的選手應該相當的有感觸,但這又牽扯到了資源挹注的問題,無論如何,我想表明的是,「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正式每個項目運動選手的最好寫照,當你將基本功練到爐火純青的紮實後,剩下的很多時候便是取決於更抽象的因素了,這時候選手的特質便會慢慢顯露出來,那正是職業教練的工作,引領出該位選手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