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球衣品牌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大多是Nike、Adidas或是PUMA這些大型廠牌。但由於工廠生產數量要求,許多市場較小的球隊,想要擁有專屬設計的款式越來越困難,導致我們經常看到穿著同款式、不同配色的球隊在場上對戰,有時這些"球衣”甚至只是將一般市售款式貼上隊徽,近年有不少新興廠牌有機會能夠從大廠牌手中搶下球衣贊助合約。這篇文章是舊文重貼[[點選]],剛好是謠傳中華隊「新球衣」廠商第一次被談到...
(文: Jessie)
足球用品市場龐大,許多過去沒有生產足球用品的品牌廠商也紛紛跨界搶攻足球市場,例如在台灣令不少運動愛好者瘋狂的機能型品牌 Under Armour 在近年也進軍足球市場,吃下了像是英超的熱刺(Tottenham Hotspur),日本J聯盟的大宮松鼠的球衣贊助合約。美國跑鞋品牌 New Balance 旗下的曲棍球品牌 Warrior Sports 也因為利物浦(Liverpool )的美國老闆 John Henry 入主的關係,成功以一紙每年兩千五百萬英鎊(相當於台幣十一億八千萬)的天價合約拿下利物浦這支世界球衣銷售量前五名的球隊贊助,同樣的在J聯盟他們也贊助了或許對許多人來說很陌生的球隊-鳥栖砂岩。
大宮松鼠(L)、鳥栖砂岩(R)
為什麼這些剛進入足球市場的品牌在初期便急著搶進日本市場。像大宮是 Under Armour 的第二支簽約球隊,鳥栖也是 Warrior Sports 的第三支合作球隊,原因是在日本運動用品的市場非常龐大,日本人不但喜歡看球也很樂於親自下場運動。對於配備非常講究的日本人,根據調查每年日本民眾大約花費超過九千億日幣(約台幣兩千七百億)在購買運動用品上,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廠牌都選擇搶進日本的原因。
不管是在場邊搖旗吶喊或是親身下場踢球,日本人都非常講究配備
大家較熟悉的英、德、西、義、法五個聯賽,98支球隊一排站開,也只能看到24個不同品牌所設計的球衣,其中還包含像羅馬今年自行製作的球衣。但光是日本職業足球的兩個聯盟40支球隊,便有21個不同的球衣贊助品牌,平均每一個品牌贊助1.9支球隊,而且許多品牌的球衣都是在主要聯賽甚至是世界上都看不到的。
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京都的贊助商-華歌爾(Wacoal),設立於京都的華歌爾從京都加入J聯盟開始,便是球隊主要贊助商之一,早期以球衣貼布的方式,直到2006年京都和Mizuno合約到期後,便從貼布轉換投入球衣贊助,旗下於1991年創立的機能衣品牌 CW-X 自然就是最適合的人選,在日本 CW-X 的品牌代言人可是大名鼎鼎的鈴木一朗,針對各種運動設計合適機能衣的 CW-X 對許多喜歡運動的人來說肯定不陌生。從06到12賽季,京都的球衣都是掛上 CW-X 的品牌商標,而今年雖然球衣還是由 CW-X 製作,但球衣上面掛的不再是 CW-X 的商標而是辨識度極高的母公司華歌爾商標。紫色的球衣搭配上很容易和女性連結的華歌爾商標,即使穿在身材魁梧的球員身上,還是變得有些柔弱的感覺。但比起 CW-X 較顯眼的商標設計,不得不承認換成華歌爾,真的很難不讓人注意到阿。
接下來我們簡單的介紹這些日本的球衣贊助品牌吧
世界主流組
Puma、Adidas、Nike、Kappa
在世界各主流聯賽都能看到的品牌,在日本自然不會缺席,在大多數聯賽贊助版圖稱霸的Adidas,在日本只能排到第三大,反而是Adidas創辦人哥哥所創辦的PUMA在日本擁有最多的贊助球隊,版圖橫跨J1、J2甚至連半職業的JFL都能看到PUMA的身影,在日本PUMA可以說是非常用心在贊助這塊上面。
這幾個主流品牌,在2013年底的日本聯賽一共吃下了15支球隊,其中有10支就是在J1聯賽,包含了浦和紅鑽、橫濱水手、新潟天鵝、FC東京這四支主場上座率前四名的球隊,靜岡雙雄清水和磐田,基本上也反應了需要有夠大的球迷基礎才有辦法爭取到大品牌的贊助。
世界非主流組
Penalty、Le Coq Sportif、Hummel、FINTA、warrior、UNDER ARMOUR、UMBRO、Athleta